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共治共享,促健康消费环境

2019-03-20 09:5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孟圆

  近日,央视315晚会聚焦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互联网消费等领域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曝光了诸多行业内幕和消费“潜规则”:医疗垃圾变身玩具;“虾扯蛋”辣条没有虾也没有蛋;智能机器人拨打骚扰电话;热销产品土鸡蛋其实暗含添加剂;聘证网、猎正网以兼职为幌子为医生“挂证”......

  315晚会曝光后,各地纷纷出手,甘肃所有校园及周边200米范围内禁止销售“辣条”;西安临潼医疗废弃物加工黑作坊被连夜取缔;银联就“闪付”问题发表进一步优化赔偿机制声明;江苏“外婆家”门店主要负责人被约谈;“易科芯”智能机器人已被查处......

  虽然众多涉假产品已下架,但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行为毕竟在曝光前就已经对消费者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扰。这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满意度和消费信心,也制约着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因此,“打假”既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呵护市场规则、激发消费潜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何有效防止制假售假现象的产生,避免消费者在乱象中受到侵害,首先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畅通消费投诉渠道。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就谈到,工商总局首先会进一步畅通消费投诉渠道。在去年新建立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之上,今年3·15互联网投诉平台第二期将上线,特点就是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子地图投诉成功。其次需要企业重拾良知,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只有诚信经营,企业才能降低交易成本,赢得市场认同,最终实现长治久安、永续发展。当然,也要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及时发布消费警示,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督,引导消费者学会辨别真假,提高维权意识,科学消费、依法维权。

  面对花样翻新的坑人圈套,企业要扭转观念,消费者需擦亮双眼,监管更要道高一丈,只有三管齐下,针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消费热点、难点和痛点,打出组合拳,织密监管网络,加大处罚力度,让制假售假、坑蒙拐骗者付出应有代价,才能还消费者一个更安心、更健康、更和谐的消费环境。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315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