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别让服务的“软点”成群众“痛点”

2019-02-15 10:2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刘明月

  “用虚假票据入账,把扶贫款据为己有”“每天50元的租金租牛到养殖场,以应付扶贫考察”……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量大面广,易发多发,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214 《人民日报》) 

  精准扶贫就是要下足“绣花功夫”,以群众需求和期盼为导向,瞄准群众“痛点”“难点”,聚集群众面临的各种扶贫难题,以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贫困难题,想方设法为民解忧,践行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的政治担当。 

  然而,虚假扶贫、应付扶贫、租牛扶贫等扶贫乱象不但未能帮助群众解决贫困的痛点,还让这些形式主义成为了他们新的痛点,让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扶贫信心消失殆尽,更是让贫困群众寒了心。 

  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不断啃食的是他们的获得感,对党和政府形象的损害更大,这种只是“话好听”缺服务的“花架子”,只是把为民当成了自己官场上的“攀云梯”,让自己忘却了为民初心,成为了不蹚深水的“老油条”。 

  显然,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服务只是浮于表面,体现出来就是毫无“内涵”,毫无“精气神”,只是在应付群众、应付检查上有效,在切实解决问题上就是“一纸空文”,这样的服务“软点”本身就是“痛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干部当有“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须在我”的精神境界和担当,更要始终心系于民,不但身入群众,更要心入群众,带上一份责任,带上满腔热情,以埋头苦干的真功夫去服务群众、帮助群众,才能让群众亲近你、喜欢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并非一日之功。服务群众的过程并非朝夕,在服务上有“盲点”、有“软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甚至是纵容这样的问题滋生蔓延,唯有不断啃下这些“硬骨头”,才能够在直面群众痛点的过程中,才能答好群众的幸福考卷。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