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教育“脱轨”谁之过

2018-12-21 11:1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黄彩霞

  孙老师在杭州某公办小学教科学,某次实验前指着一根蜡烛问全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说是塑料条,第二个同学倒是答对了,但根据举手情况,她发现班里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钱江晚报12月20日)

  当这样一则消息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时,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惊叹“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但惊叹过后,我们是否也该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类似的教育中的“脱轨”现象。

  笔者也曾是一名老师,忽然想起那些老师们互相“吐槽”的日子:语文老师抱怨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过度追求洋节追捧外国明星;数学老师抱怨学生太懒,一遇到计算题首先想到使用计算器;科学老师抱怨学生缺乏生活常识,像是飘在天上的人;劳动老师抱怨学生动手能力太差连剪个纸都不会;体育老师抱怨学生身体素质在变差,跑八百米中间还要休息一下。

  教育是百年大计,既决定着人类的今天,又决定着人类的明天,缘何当下的教育中存在如此广泛的“脱轨”现象?

  首先,课本“落伍”,不能紧跟时代发展难辞其咎。就拿近十几年来说,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汽车、高铁、飞机等快捷的交通工具取代了自行车;微信的视频、语音功能取代了电话、短信;各类的电子支付取代了现金。2017年末我们的城镇化率达到58.52%。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反观我们的课本和教学用具,却基本没啥变化。难怪那些当今社会生活尤其是城镇生活中已经很少出现的“白蜡烛”、“洋火”“农村抽水井”等“新鲜”词汇会让学生们一头雾水,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次,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教育“脱轨”的现象。当下很多父母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一手包办”的保护式教育。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吃的鸡蛋是父母包好的,所以无法解释“为何鸡蛋从滚烫的水里拿出来很难剥”;他们在家很少做家务,所以在一些动手操作的课上显得些许笨拙;他们不曾有过田间劳作的体验,所以分不清小麦、水稻、高粱等作物,以至于在一些学科的学习当中大多靠死记硬背。生活阅历的缺少造成的机械式的学习,既不利于知识的真正掌握,又不利于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

  教育事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大计,其发展应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教育内容也应与时俱进,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成为优质的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家长作为孩子一生的老师,也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其生活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