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手机游戏占据课间10分钟令人心忧       

2018-09-05 16:3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褚文静

  农村学校课间10分钟渐渐被手机游戏所占据令人心忧。记者近日在农村中小学走访发现,课间进行打球等锻炼的少了,学生们逮住机会就凑成一局联机游戏,“吃鸡”“打野”“双杀”……大家互相交流着游戏经验。(9月4日新华网)

  说起农村教育,人们往往会想起简陋不堪的教学条件,师资不足的教师队伍,寥寥无几的班级人数,不忍直视的学生成绩……这一切无不牵扯着每个人的神经。然而,现如今, 一个更揪心的问题摆在了社会面前:随着手游时代的到来,农村已然成为“重灾区’,在游戏里厮杀的“如痴如醉”的孩子们随处可见,并且“作战”地点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家中,甚至蔓延到了学校,连仅有的课间10分钟,也要“争分夺秒”拿出手机“杀一局”。

  充满感官刺激的游戏,不仅占去了孩子们的大量时间,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更为严峻的是,它们已经慢慢慢慢成为了操纵农村孩子童年的背后黑手,破坏了孩子的思考力和自控力,导致精神萎靡,作息紊乱,学业荒废,陷入“绝地”无法自救。

  从表象来看,游戏企业首负其责。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并未设置防沉迷和监控体系,甚至还利用各种手段大肆宣传,也正是因为此,才给了人们指责游戏的理由。因此对于游戏企业,有义务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重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开发更多正能量、健康的游戏,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完善“限制登录时间,一键禁玩、实名认证”的防沉迷体系,积极开发监管体系,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而从更深一层来说,孩子沉迷游戏并未引起农村家长的足够重视才是原罪。对于很多教育意识淡薄的农村家长来说,认为只要孩子“不吵、不闹、不乱跑”,玩一下手机无所谓。特别是对一些父母在外打工,长期跟随祖辈生活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们的愧疚感,只好用物质来平衡心理,主动让手机、平板、电脑来代替自己对孩子的陪伴。于是家长错误的用手机“保姆”管孩子、陪孩子,孩子们错误的把手机游戏当寄托,当慰藉,从而让孩子义无反顾投向了游戏的“怀抱”。因此,家长不能把自己该负起的家庭责任“甩锅”给手机,而是应给努力争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合理的分配学习、游戏、休息时间。

  与此同时,孩子在学校如此明目张胆玩手机,其背后更是有学校管理的乏力。面对愈加泛滥的玩手机现象,老师大抵也只是暂时没收手机,进行一番说教,而其起到的作用是那么微乎其微。因此,对学校而言,应该积极承担起教育责任,严禁手机带入学校,对于玩手机现象就该严罚严惩。与此同时更要从教育本心出发,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反复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对于一些留守儿童要给予更多关注、关心和关爱,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白。

  更为重要的是,手机游戏说到底也只不过是一种于用来解压放松的娱乐方式。而之所以孩子们沉迷至此还在于农村乏善可陈的娱乐设施,寥寥无几的娱乐生活,让孩子除了手机,似乎很难找到更为有趣的选择。因此政府部门除了应该对游戏分级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为孩子设置更高“门槛”外,更应该从长远出发,在政策、资金方面的要更多的向农村倾斜,积极改变农村面貌,筹办更多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学习场所和娱乐场所,让手机不再是孩子的“唯一”选择。

  我们无法倒行逆施,拒绝智能手机的使用,也无法将手机游完全在生活中剔除。但农村孩子是改变农村现状的希望,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成为被手机游戏废掉的一代,面对陷入游戏“绝地”的孩子,只有我们的家庭、学校、企业、政府真正让自己的责任归位,才能带领孩子突破“绝地”,带来真正的乡村“荣耀”。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手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