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答题卡被调包”系乌龙 如此“弥天大谎”谁该反思?

2018-08-13 15:4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褚文静

  根据《关于网络反映“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调包”问题的调查结果通报》,事件中的关键疑点得以澄清:1名考生承认答题卡是本人的笔迹,并自愿放弃笔迹鉴定。3名考生或家长要求进行笔迹鉴定,经调查确认,不存在他人模仿笔迹作答和调包现象;其中,1名考生答题卡条形码及个人信息涂改系本人所为(8月12日光明日报)

  沸沸扬扬的”答题卡被调包”事件终于尘埃落定,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高考再一次经受住了“考验”,公平性还在。但四个“熊孩子”的所作所为不但折腾了父母,欺骗了社会,消费了社会的信任度,更是造成了公众对高考“公平性“的质疑与恐慌,必须进行严肃教育处理。而更让人颇为疑惑的是,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煞费苦心的撒下“弥天大谎”?我们不得不对其背后的心理进行探究和反思。

  可以说,学生的“不努力”与“虚荣心”是“乌龙”事件的直接导演。其实,类似的“怀疑高考试卷被掉包”事件几乎每年都会上演。但更多的时候,是考生对自己成绩的逃避。一方面他们担心平时在父母面前“伪装”出的“好学生”人设会瞬间崩塌,对不起父母;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自己的命运被这“无法直视”的成绩定格,没有未来。于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的试图以“发挥失常”“成绩被调包”等借口“蒙混过关”。殊不知,“谎言”终归是“谎言”总有被揭穿的那一天,再煞费苦心的折腾也无法改变既定的现实,他们只能自食自己“不努力”的“苦果”而“徒伤悲”。

  除此之外,“子不教,父之过”孩子犯错,家长背后的所起到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如今“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家长们都期望着孩子能“出人头地”有个“好”出路。于是在“一切为了‘学习’”、“一切以‘成绩’为重”的心理驱使下,对孩子期望过高,过分投入,而不自觉的忽视了孩子思想、性格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当成绩“不理想”时,就会轻则“动口”,重则“动手”。诚然,考试分数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孩子的情况,关心一下也无可厚非。但就算学习不好的孩子,内心深处也有积极向上的愿望,把分数作为了判断优劣的唯一标准,只能让孩子对“分数”有了荣辱的意识,进而造成精神负担,诱发心理障碍。

  同时,家长被“骗”的如此容易,与家校之间沟通的缺位也不无干系。为了免受“奔波”之苦,“挤”出更多时间学习,在大多学生都选择寄宿学校的情况下,家长与孩子就少了很多“见面”机会。再加上很多时候老师有限的精力更多的用在了成绩的提高上,而无法到位的把每个学生的情况到都一一如实的向家长“汇报”。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自然也就无从掌握孩子到底在“干什么”、“想什么”“怎么样”,进而造成孩子“说什么是什么”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

  “答题卡被调包”事件不该一再的成为父母之痛,社会之殇。学生犯错,该罚不假,但更多的是我们整个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教育制度,更应该意识到自身问题所在,让自己的责任归位,早日帮助孩子发现长处,唤起其自尊自信和内心的潜能,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而不是只能在“认了多少字,会做到少题,考了多少分”的框架中,为自己自寻“出路”。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答题卡被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