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实现“幼有所育”还需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2018-07-13 16:0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孔令晶

  母亲产假结束后,小奶娃谁来看护是个大难题。在许多网上论坛的妈妈群里,经常有人求靠谱托儿所推荐,无奈应者寥寥。市面上的托儿所真是太少了,“入托无门”成为很多0到3岁幼儿家长的一块心病。(7月13日《人民日报》)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关注民生需求提到了新的高度。然而幼托机构各类问题频频爆发,资质问题、老师看护人员的素质问题、性价比倒挂问题等等,不仅让无数的家长忧心忡忡,冲击着整个幼托市场,也让我们意识到民生短板就在身边,监管盲区不容忽视。

  实现“幼有所育”不仅仅是把问题交给市场去配置和解决就可以的。这是因市场调控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盲目性,上海市妇联2017年初的调查显示,88%的上海户籍家庭、超过10万名2岁儿童需要托幼服务,可上海所有托幼机构能招收的幼儿数仅为1.4万名,如此多的孩子“挤爆”幼托机构的市场,就有可能导致幼托机构鱼龙混杂、哄抬起物价。而且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资源也存在着城市与乡村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仅靠市场调解是难以解决的。

  因此,这就更政府公共服务部门要拿出时间和精力做好监管和规划建设。既立足于当下,综合协调市场的作用,加大监管的力度,理顺现有的托幼机构,走出当前学前托育机构出现的民办机构野蛮生长无人管,公办机构投入不足无人办,法律法规标准缺失的状态,把存在的问题一一击破。

  当然,补齐幼儿教育看护的公共服务短板不是一早一夕能够实现的,虽然我国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但是托幼教育还未能全面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中,这就需要发动社区和更多社会机构力量,来为这部分人群提供基本、安全、可靠的托育保障,同时提高政府公共部门办学办园的数量和质量,做到“加量加质不加价”,确保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婴幼儿照看和儿童早期教育机构的公益属性和普惠性。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幼有所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