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送父母乞讨的儿子”颠覆养儿防老观念

2018-07-13 15:5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福映秋

  近日,有一则关于44岁的儿子每天送83岁的母亲去乞讨的新闻引发了大众的关注。人到中年的儿子每天的“工作”就是送老母亲去乞讨,然后用乞讨来的钱吃吃喝喝,甚至还打打小牌。

  初闻此报道着实令人既震惊又无语。老母亲每天去车站靠乞讨来维持母子的生计。冰凉的地面、拥挤的人流、嘈杂的环境,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跪在角落里哀求乞怜,而他的儿子整天游手好闲,赖在家中坐等父母供养,着实成了“养子啃老”。身为子女能做到如此地步的,也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舐犊之爱是人的本能,勤劳善良的中国父母似乎更能将这种本能发挥到极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生为儿女,无怨无悔”是多数父母坚守的人生信条。特别是现如今,就业难,物价涨,房价高,收入差距大……这样一浪高过一浪的生活压力向年轻人袭来,伟大的中国父母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任劳任怨,愿意为儿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按理说,父母如此倾力付出,应当换来子女加倍的孝顺和回报。然而事与愿违的是,无私的父母,往往造就出自私的子女。如今到了养儿防老的年纪,人到中年的儿子弃父母于不顾,每天的“工作”就是送老母亲去乞讨,在父母需要照顾的年纪让他们充当为自己赚钱的工具,然后子女们统统来者不拒,用乞讨来的钱吃吃喝喝,甚至还打打小牌,我们在唏嘘感佩之余不禁想问:孩子身强力壮、儿媳在哪儿?身为子女也不能弃父母于不顾,更不能在父母需要照顾的年纪还让他们充当为自己赚钱的工具,于心何安?于心何忍?

  相信任何有良知的人想到这个场面都会忍不住愤慨,但造成今天这种结局,除了她儿子好吃懒做,丁阿婆自己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总以为为孩子安排越多越好,这也造成了孩子在经济上和生活自理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样的“啃老”大致分为两种情形,迫不得已型和消极恶意型。有的子女已经有了独立的生活能力,但无奈生活成本太高,仍然需要老人的资助,这是迫不得已。绝大多数老年人又是爱子女的,不忍心他们生活不好,让孩子成为了依赖父母的“啃老族”,而父母是不会拒绝这样的“啃老”的。但是,消极恶意的就不同了,这些人自小衣食无忧,未受过任何委屈,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认为父母有义务供养自己至死,不思上进,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对父母依赖至极,对本以应该瞻仰的父母长辈,在体力上剥削,在经济上打“小九九”,甚至心安理得认为“父母挣的钱我来花”,吃老人的、用老人的天经地义,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终至自己精神和心血殆尽,孩子“混吃等死”。

  孝顺不但是个人的应尽义务和美好品德,也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如何使孩子成为有能力养活父母的“养老族”?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反思。父母再有能力,也帮不了孩子一辈子,孩子的路要靠他自己走。父母不替孩子做事,孩子的做事能力就会越来越强;父母不替孩子承担责任,孩子就会越来越有担当。没有依靠就是最好的依靠,就如俗话说的那样,有山靠山,无山自担。因此,改变当今“啃老”失伦的不良心理,需要上下两代人共同心理自救,共同提高自律自尊。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送父母乞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