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通融并非成功“通途”

2018-07-11 11:2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郭雪营

  现实中,一些小学老师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在孩子参加考核时,有家长会要求老师打“人情分”,把良改成优。如何看待“让老师通融一下”的教育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7月11日 《人民日报》)

  在基础教育阶段,“让老师通融一下”,之所以成为一些家长的“规定动作”,背后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溺爱心理,以及家长总认为“孩子就是孩子”的静止思维。在孩子的教育中,遇事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捷径,就出现了“书山有路托为径”;不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只盯着考试结果,就出现了“唯优秀论英雄”的扭曲成功观。

  通融对于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通融得来的“优秀”,有水分,极具迷惑性,而且给孩子以误导,不利于成长成才成功。字面上的“优秀”通融一下,可以得到,但“优秀”背后的汗水却不能通融得到;本来还有短板,考核结果却是“优秀”,不仅没有补齐短板,还会导致短板更短;孩子如果知道“优秀”是通融来的,有可能产生自我否定心理,也有可能形成“遇事就托关系”的错误观念,容易在成功的道路上跑偏。

  按照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智能类型,都有优势特长和闪光点。没有“全优”的人生,也没有“常胜将军”,有的只是为优秀而付出的辛勤汗水。对于孩子某方面或者某学科的“不优秀”,家长也不要“求全责备”,给予他们充足的成长空间。关键是要抛弃“全优”情结,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多一些自己与自己的纵向比较,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才是成功道路上应有的姿态。

  通融并非成功通途。成功只相信辛勤的汗水,一切看似捷径的“捷径”,通向的是歧途,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个体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如果都以“成功的模子”去评判一个孩子,只会让他变成“学习的机器”。所以,莫以“全优”论英雄,教孩子更精准地认识自己,知不足而后进,以辛勤汗水浇灌“优秀”之花,相信,真正的成功就会在不远处招手。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通融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