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文明社会中难言的尴尬,谁来化解?

2018-07-09 11:0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褚文静

  天气渐热,加上暑期到来,带孩子去游泳馆消暑成了家长的一项选择。然而武昌的邓女士却遭遇了一系列尴尬事,更衣室内更衣时,不断有其他妈妈带着小男孩闯入。当试图请离一七八岁男童时,却遭到家长怒怼:“你们凭什么让他出去?我一个人带他来,未必把他丢外面?丢了你们负责啊?(7月5日楚天都市报)

  相信这样的尴尬,很多人都不陌生。可能不少女同胞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去健身房、泳池、浴室等地方时,经常会看到有妈妈带着男童出入其中。站在家长立场,因孩子年幼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或者不放心孩子独自一人,这种无奈倒是可以理解。但站在其他成人角度来看,却也着实让人尴尬不已,心生不快。特别是有的孩子家长还对他人提出的异议嗤之以鼻,甚至理直气壮的“反唇相讥”认为“这有什么,只是个孩子”、“多大点事啊”。

  那么男童进女性公共场所到底算不算“小事情”?其实,3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而且好奇心强,爱观察,所以男童进了女更衣室内,肯定会发现自己和他人不同,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仍不能认识到问题严重,及时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就很可能会让孩子对性别身份产生模糊认识,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特别是发生纠纷时,更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阴影。况且,虽然孩子小,但毕竟男女有别,不被接受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父母不顾他人感受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违社会公德,容易给孩子带来不良的示范。

  所以对家长来说,爱子更应该为之计深远,在孩子即将迈进成熟的时候,该引导的引导,该避让的避让,这才会结出好的果子。当带着孩子进入有性别区分的公共场所时,应尽量选择由同性父母带领孩子,如此既可以避免给其他人带来尴尬,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也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加强孩子的性别认同,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男女有别,逐渐形成合理的性别角色。同时父母的言传身教,也能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

  当然,带男童进女更衣室,并没有法律的明文禁止,属于家庭教育和道德伦理范畴之下,特别是公共场所通常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于异性儿童进入一般是不会禁止的,只有凭直观和经验感觉明显超过了进异性公共场所的年龄,才会出声制止。所以在解决“男童进女更衣室”的现实争议上,法律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只有法律的跟进,才能有了维护社会文明的“边框”,让“女士该不该带不带男童进女更衣室、多大岁数合适”逐步形成一个社会规范和共识。

  不得不说的是,有很多父母也懂“男女有别”,在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别观念。但在现实中却往往遭遇无奈,当父母一方带异性孩子出门时,要么得承受别人鄙夷的目光,让孩子跟着自己如厕或者更衣,要么就是不知所措的焦急在门外等待。所以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为孩子性别观念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基础,增设相应的配套设施,从而让父母也能带着年幼的异性儿女放心出行。

  “男童进女更衣室”不该一再成为文明社会中纠纷矛盾的导火索而让“作战”双方特别是无辜的孩子陷入“难言”的“尴尬”。不妨碍别人,不尴尬自己,这是支撑文明社会的腰件,所以只有我们的国家、每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作出自己该有的努力,这种“违和”画面才能尽快消失,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文明的环境与爱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游泳馆更衣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