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网络营销禁不起“套路”

2018-07-03 10:3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赵霞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营销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并广受各大商家、个体和消费者的青睐。从淘宝、京东等大型的购物平台,到微商、直播平台等个人销售空间,互联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好比是一种“万能胶”,将商家与消费者跨越时空的连接在一起,使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唾手可得”,消费也简化为成了“指尖交易”。

  毋庸置疑,与线下传统的营销模式相比,“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在人力和资金的投入方面相对较少,从而降低了宣传推销成本;营销定位也更加精准,能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无时间、无地域、无空间限制的特点,也给商家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无限商机。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欺骗、各种虚假广告和虚假信息也充斥其中,广受消费者诟病。

  近日,继“滞销大爷”网上悲情推销各类农产品被拆穿谎言之后,互联网营销又改走“美女家的产品”套路:春娇姑娘大学毕业回乡销售爷爷做的紫砂壶、生于紫砂壶世家的阿芳正在跟着母亲苦学制壶手艺、美丽的清欢姑娘宣传自家原矿老料紫砂壶……一件普普通通的商品披上美女亲情、励志故事的外衣之后,不仅价格会虚高几倍,而且会让消费者相信,既有颜值又有手艺的姑娘,卖的东西应该错不了,于是心甘情愿掏腰包下单。

  然而当紫砂壶被快递到家时,消费者才会发现,这壶的外观和美女所传的图片相差甚远,有的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经过媒体调查,这些所谓的“美女”,有可能是媒体花钱雇佣的模特,也有可能是“抠脚大汉”。这些悲情、感人或者励志的故事,也只不过是商家精心策划的“卖点,让消费者掏腰包的“诱饵”。电商名不副实的产品推销,说到底是网络营销的“套路”问题。这不仅违背了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降低着消费者对电商的信任,不利于电商的长远健康发展。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经常让人们满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假。隔着屏幕,也看不清网络广告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事实证明,商家种种充满“套路”的模式,无疑是在“自掘坟墓”。那如何才能避免,甚至消除这些“套路”?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重拳出击,加大对产品宣传、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大违法成本,形成强有力的震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服务提供者、平台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应当严格履行管理责任,认识到网络空间绝不是法外之地,自觉遵守和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另外,网民也应当提高警惕,积极举报虚假广告,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套路”“猫腻”无处可藏。

  总之,好的网络营销,不仅是要借助网络技术,给消费者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也要注重在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让其得到实在的实惠,享受优质的服务。唯此,才能释放“互联网+”的优势效应。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