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共享护士还须制度护航

2018-06-04 15:5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徐建语

  打开手机APP,手动下单,即可呼叫护士到家中提供打针、输液、换药等服务。当下,山东、福建等地悄然兴起“共享护士”医疗模式,医疗卫生领域搭上“共享经济”快车,专家呼吁尽早制定相关规范,健全管理制度。(6月2日《钱江晚报》)

  近年来,共享经济可谓大火特火。共享单车、汽车等共享产品服务层出不穷,很多都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现在,共享经济方兴未艾,“共享健康”又异军突起。这不,最近这“共享护士”开始逐渐走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目前,只要在网上简单搜索就能发现有多款开展“共享护士”服务的手机APP。它们都是通过“线上接单、线下服务”的这种典型“互联网+”运营模式来向用户提供包括养老特护、中医理疗、上门催乳、术后护理等丰富多样的医疗护理服务。当然作为最起码的要求,它们也都规定每个“共享护士”必须取得执业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并具备一定年限的从业经验。这样看起来和患者在医院住院所享受的护理服务并无二致,而且更方便、更专一了。同时可以看到,为降低医疗风险,有些平台还免费为医患双方投保。

  可是,众所周知,护士以前都是在常驻医院的护理站,只在病房内为住院病人提供服务的。那么人们不禁想问,现在兴起的这种“随叫随到、上门服务”的“共享护士”真的靠谱吗?到底是蹭共享概念热点的噱头和炒作,还是确有需求与可行性的又一“互联网+”创新呢?

  一方面,从实际来看,“共享护士”的确大有用武之地。首先,它满足了许多病因明确、病情稳定、只需简单护理,或是罹患各种慢性病症、需要定期护理的患者,尤其是那些罹患尤其是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的特殊与个性化护理需求,减少了他们的来回奔波之苦。其次,它有利于医护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挖掘利用。在我国这个人口大国,医疗资源本来就非常紧张,很多只需接受普通护理的病患如果能够及时出院回家,通过“共享护士”接受护理服务,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院内医疗资源的占用和空闲护理力量的浪费,对缓解其他人的“住院难”问题自然也有帮助。再则,正如某医院护理部主任所称,它“对护士个人而言,则能实现自我专业价值,提高收入水平”,当然也提高了护士们的获得感。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共享护士”也与国家大力倡导推进的“家庭医生”及“互联网+医疗健康”概念不谋而合。

  但在另一方面,现阶段全面推广“共享护士”也不是没有一点问题。例如,它在运营中会不会出现诸如外卖等其它互联网服务平台常见的“人证不合”、冒名顶替的“黑护士”问题?再说,就算是“有证”的正规护士,其专业素养和擅长领域也千差万别,况且上门护理也不比在医院病房,万一出现紧急情况也不好及时、有效处置,容易引发医疗事故和相关纠纷。因此尽管“共享护士”“看上去很美”,但其中暗藏的风险隐患也不容小觑。同时还有法律人士指出,当前不但对涉及“共享护士”服务的医疗责任不好认定,并且还有可能“被认定为违法执业”。

  尽管信息化浪潮不可阻挡,“互联网+医疗健康”也是大势所趋,然而从现实来看,网络的虚拟和隐身特性常常会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并滋生不少风险乱象。医护服务关系患者健康安危,更是不容出现任何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应当针对“共享护士”这一新事物、新服务,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建立完善“共享护士”准入制度和运营规则,明确监管部门和经营红线,健全配套的责任划分、权益保障和争议纠纷解决机制,确保“共享护士”服务在安全、规范的轨道内运行,让它更好造福广大患者。不要总是等到问题发生、众议汹汹之时才想起亡羊补牢、救火堵漏。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共享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