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激活振兴乡村的力量

2018-02-23 10:2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安进秋 

  2月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公开发布,这是按照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的最新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下发的第15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央视网) 

  乡村振兴,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关乎着农村的未来发展。过去农村关心“有没有”“够不够”,如今更关注“美不美”“好不好”,这一变化体现着农村居民对未来生活的幸福守望。总体实行“三步走”: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在实施推进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地方实际,找到发展的着力点,并准确把握好乡村振兴的内容和方向。只有这样,乡村才会有经济振兴、生态振兴的内外兼修之美。 

  一、激发农民的建设热情,做到全国上下凝聚共识一起干。进入新时代,乡村迎来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以只争朝夕的势头,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根据中央一号文件“五个新”和“一个增强”,结合当地实际特色,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任务。建立培育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就是“以点带面”以产业兴旺的重点特色产业为重点,带动提升周边农业发展质量,培育新农村发展新动能;以生态宜居为关键,结合特色农业,推进绿色发展,打造和谐共生的乡村产业链发展新格局;以乡风文化为特色,繁荣兴盛乡村文化,留住“乡愁”的根,强化宣传引导,使其成为乡土旅游的关键点,从而焕发“乡土”文化新气象。 

  二、锻造一支懂技术、有知识、爱农业的农民“主力军”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地方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成为现实难题。农村农业面临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重点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努力引领创新教育,鼓励更多有志青年创业。开展好“农民夜校”、“远程教育”等平台,开展更多、更实用、更有特色的教育培训,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等活动,邀请在外人才,分享经验,开拓眼界,创新思路,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产业新精业态,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三、坚持党管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已被写入党章,表明党对“三农”工作、乡村发展的重视程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所谓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叫全面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之美就没有美丽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发展的总要求,是新时代全面发展“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党应牢牢把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强化考核,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应当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农村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埋头苦干、开拓进取,以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均衡,以全面发展实现利益共享。虽然当前的发展稍显落后,但在如此多的政策利好支持下,在各地区、各领域为之扎实苦干、实干下,坚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举旗定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责任编辑:方媛媛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