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该给高校职称评价“松松绑”了

2018-01-03 14:0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杨菲菲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暗访发现,在久被诟病的“论文经济”视野之外,部分高校教师为评职称争相买图书专著“挂名”的风气逐渐兴盛。围绕着图书专著的“挂名”,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到代购代销,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1月2日 北京青年报)

  上百家网站公开售卖“主编席位”,最贵2.6万,最便宜5000元,主编、编者或专著作者价格均有不同,副主编价格最低,独著最贵,著作涉及十余个学科,没有书稿都可以,内容由专业写手团队代写,时间短则三个月,长则半年以上。每本专著的前三位主编,都可以在广电总局查得到,这条灰色利益产业链其实就是书号和署名权的买卖。

  有需求才会有买卖,虽然在2017年初,国家就提出职称评价应摒弃从前“一刀切”的方式,提出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但现在大多数大学,尤其是二三流大学仍要求主编是评职称的必要条件,很多高校教师面对生活压力和职业发展需要,就找上这条灰色利益链,花上一年的工资就能达到评职称的目的,而这些学术著作都是出版社简单拼凑,并没有什么含金量,甚至掺杂着大量的文化垃圾,这种公开叫卖简直是对学术的侮辱。

  人们把高等学校看成是专业人才的“成品车间”,把高校的学术水平看成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高校老师是人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宝贵遗产的继承者、传播者、新知识新文化的创造者,他们肩负着培养专业人才的责任,因此整个社会对高校教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高等学校学科的专业性在客观上也要求教师有更精深而广博的知识。但学术知识不能买卖,更不能造假,“挂名主编”的公开叫卖,无疑昭示着,职称评审改革刻不容缓。职称评价不能一刀切,好的教授不能单用论著或者论文来衡量,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不能作为评审的必要条件,学生的评价以及同行的认可同样重要,最关键还是学术的沉淀,因此该给高校职称评价“松松绑”了。

  出版社行业应该抵制这种擦边球的违法行为,杜绝书号的买卖,斩断署名权的利益链。对因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等通过评审聘任的教师,撤销其评审聘任结果。在不断下放职称评审权到高校的基础上,各大高校该给职称评审“松松绑”,不能把主编、副主编作为职称评审的硬性条件,拓宽评审渠道,将学术水平、讲课水平、学生评价作为主要评审条件,同时加强校内以及社会公众第三方的评审监管,健全规范评审工作、查漏补缺,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合理性。优秀老师培养出更加专业的人才,让好学术在大学绚烂开放。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主编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