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信息时代”咋能保证“隐私不裸奔”?

2017-12-21 14:4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孙伟

  12月5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宣布破获一起新型特大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查获包括手机号在内的公民信息100余万条。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2016年上半年,网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短信20.6条、骚扰电话21.3个。(12月21日 中国网)

  私人号码成了“公开信息”,手机用户不堪其扰。到底是谁卖了我的手机号?莫名被发短信,被各种商业信息骚扰,估计使用手机的每个人都遇到过。但是,人们很少去较真,明明知道这是垃圾,却又被动接受着。即便是潜意识中带着厌恶感,但打心里却不愿意为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而大费周章。

  信息时代,我们需要什么?各种造成“信息裸奔”的境况,到底是谁造成的?需不需要一个说法?答案应该是固定的。但是却很少有人去打破砂锅问到底,因为这个信息并没有触碰到核心利益。譬如因信息被盗,银行卡被盗刷。但这并代表社会对些存在垃圾的忽视,因为这种存在并不单单是无意识的产物,更多带有一种牟利的原始积累。恰恰这种原始累积建立在侵犯他人隐私的情况下,怎能对此忽视不见?

  当前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监管难。法律在进步,这些黑科技也从来没闲着,它的变异程度和感染程度,似乎远远超过了法律所能够监管的时间节点。还有一种人们的猎奇心态。很多时候,一些违法网站或钓鱼网站,总是利用一些比较低俗的东西或者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去设置封面、标题,诱导大众,只要点击,就掉入拳套。还有人更是对此麻木不堪,毕竟,只是一个电话信息而已,有啥?对“信息裸奔”不太敏感。这需要一个渐进式认知的过程。

  假如,有人将一个人的姓名,银行卡号公布,将某某人的家庭住址晾晒,将其家庭基本成员的情况告知社会.....,恐怕这个人会愤怒,好似这已经触及了底线。其实,如果信息获得者将这个手机号信息获得同时,上述列举的东西,已经被猎入计划。我们的银行卡预留的电话是手机号,家庭成员联系彼此也是手机号,还有家庭住址之类的,也能通过手机来定位搜索,这些一连串的发生,怎能不令人惊秫?

  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也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但是,信息安全的脚步也应该跟得上。很多时候,这个脚步不单单是法律的设立更新和针对性要跟的上。更需要适配的法律监管更要发力。就像猫和老鼠,现在的网络执法标尺是有了,执法措施或者力量是否能够跟的上,这是需要值得考虑的。再则,手机既然是运用网络来监管,每个网络都需要运营商来管理,管住这些运营商,掐住利益的脖子,或许更来的痛快有效些!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