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停留在“磕头拜师”的仪式感

2017-07-11 11:0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安宝发

  7月9日,常州本地论坛上有女孩向年轻男子下跪磕头的图片,引起不少市民的热议,据说这是常州某培训机构的老师收徒时直播的场景。图片上一名女孩穿着红衣黑裙跪在地上,弯腰磕头。前方端坐着一名身着白色中式上衣的年轻男子,20多岁。还有3名男性坐在椅子上,像是在见证整个仪式。(7月10日 现代快报)

  有人对这种“磕头拜师”的做法嗤之以鼻,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过分上纲上线,传统文化传承离不开仪式感。收徒小伙称,“磕头拜师”是曲艺行当拜师仪式的必经环节,看似老套其实蕴含的是对传统艺术文化发扬的责任。但是,笔者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仪式感”。

  过分地追求仪式感就是形式主义,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不能仅仅追求形式。这不禁令笔者联想到了,前段时间关于“成都男子醉心国学让3岁儿子骑牛上学”的新闻,报道中的父亲因痴迷国学经典,经常教儿子读古诗、学国学,还让儿子骑牛、骑驴上下学。刷爆网络的同时,也曾引发了公众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争论。有网友认为“骑牛上学”和现行的交规不符,存在形式主义的嫌疑。而今“磕头拜师”的新闻又一次带给公众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拷问,相比于“骑牛上学”,“磕头拜师”带给大家的冲击感更大,也再一次给公众带来思考,面对传统文化时,我们该如何传承,“仪式感”“形式主义”是否真的有必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已经深深地打上了现代的烙印。传统文化正在被现代文化不断地蚕食着,除了传统的民俗节日、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古装剧等等,我们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机会仿佛并不多。正因为这样的大背景的存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形式要求”、“仪式感”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为这些形式能够给人以极强的代入感,就像人们常说的,干什么像什么。而有时候“仪式感”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旦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就要“入乡随俗”。

  不过,过分的追求形式,痴迷于传统文化的“仪式感”,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毫无益处。我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之所以传承至今、享誉海内外,就在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朴素道理和哲理真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涉及到传统文化,他的发言稿也经常引用古诗词来阐述其观点。就拿跪拜来说,诚然它是中华民族尊重长辈理念的体现,同样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程门立雪”“二十四孝”这样尊重长辈的真实例证,不过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在宣扬关于尊重长辈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上,应该更加注重文化本身、文化的内涵,而不能过于追求形式,要结合现代的需求加以改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除的也应包括不合时宜的形式。如果以形式代替内涵,以样子代替精神,那不如不学。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