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垃圾电影”充斥市场,观众该不该背锅?

2017-06-19 15:3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郭松潇

  近日,著名导演冯小刚出席金爵电影论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冯导再度开启“小钢炮”模式,放出“因为有了这么多垃圾观众,才会有垃圾电影”的言论,一时间引发了网民们关于国产电影的激烈讨论。

  在采访中,冯导多次将“垃圾电影”产生的原因直指“垃圾观众”的存在,更是说“你如果不去捧场,它就没有生存空间”。然而此番言论并没有能让饱经“垃圾电影”摧残的网友买账。

  面对 “从天而降的锅”,观众们愤愤不平。

  有网友认为,因为“垃圾导演”的存在,使垃圾电影充斥整个电影市场,导致一些爱好电影的观众只能无奈在众多残次品中选择“相对较好”的来观看。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电影产业作为服务业的一类,应该以需求为导向,以观众的喜好为出发点,以观众的好评与否对电影产业的每个环节进行优胜劣汰。

  可事实上,如今观众的“喜好”似乎更多被狭隘的理解为“演员的人气”。流量高的人气小生带来的粉丝经济让原本干瘪的票房迅速充盈,投资商在里面看到了商机,于是花更多的钱,演员片酬一翻再翻,拍更差的影片,赚更多的钱。最终导致电影市场越来越浮躁,观众们的底线也一再拉低。

  与其他产业不同之处是,电影的投资方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将酬劳交付给了参与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对于大众比较熟知的导演、编剧、演员而言,无论电影好坏,当拍摄任务完成之后,就会获得酬劳,此后电影票房如何,评价如何,都和他们没有了金钱上的关系。这就导致了电影是否扑街,影响的只是投资方。中国不缺有钱人,一个投资商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个投资商站起来,子子孙孙无穷匮,终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从另一个角度说,电影产业又是供方市场。

  一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观众只能被动接受最后的结果。不论质量好坏,抱着“看看试试,万一好看呢”的心态,从被动塞垃圾,走上了主动找垃圾的道路。

  冯导的言论之所以被如此多网友“泼冷水”,也是因为现在电影观众也在趋于成熟。国外大片养胖了观众的眼界,观众自然会对电影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电影市场能否真正从卖方市场走入买房市场,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

  拿即将上映的某电影举例。其改编自的同名小说饱受抄袭争议,网友们纷纷自发抵制,声称电影上映后将不会去看,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观众们不需要这样的电影。如果这能如冯导所说,那么在电影上映之后,当票房收不回成本之时,或许才会让投资人真正意识到,电影市场已经过了“投钱就能赚”的浮躁时代,电影人需要冷静下来。去思考是不是只有高质量的电影,才能让电影各方共同受益,获得“多赢”。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