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鱼”“渔”结合,脱贫不返贫

2017-05-22 14:5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裴玉

  多年扎下的穷根如何拔除?防止返贫的防线如何建立?扶贫干部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近日,新华社记者分多路到基层蹲点调研,探究贫困地区脱贫的具体实践。(5月21日新华网)

  采取积极扶持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致富,缩小地区差异,是我党扶贫团体一直在做的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现在,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立下愚公志,敢于移山。苦干实干,盯紧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扶贫工作重在精准,贵在落实。既要“见效快”,更要“利长远”。扶贫必须真抓实干,坚持“输血”与“造血”同行。只是给钱给物就会助长“等靠要”思想,关键在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贫苦百姓懂得利用倾斜的政策和注入的资金来自主脱贫致富才是扶贫攻坚的关键点。

  脱贫工作的攻城拔寨时期,更要肯好“返贫”这块硬骨头。扶贫脱贫工作最怕的就是返贫,要处理好继续攻坚和防止返贫关系,就要做到不只是简单给予钱物供给,而是派驻专业技术人才;发展本土产业,形成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强教育投入,从精神上引领贫困户走向共同富裕。

  技术之“渔”输送人才,教会方法,改善贫困现状。科技是第一发展力。借力科学技术,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解放了劳动力,也不再“靠天”吃饭。人才带去了先进的专业知识,不仅是把技术带入贫困地区,更重要的是让先进的科学理念在贫困户的心中扎根。使村民掌有一技之长,最大限度激发脱贫致富的力量。

  产业之“渔”坚实脱贫基础,引入致富源泉,走出贫穷。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是彻底脱贫的根本,是致富的动力和源泉。利用地区优势精准地配置资源,统筹使用资金,加强利用互联网,开展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让本土产业实现“走出去”并引入其他企业注资,形成本土产业链,增强行业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可持续脱贫机制。

  文化之“渔”解放思想,造就人才、增长技术,彻底告别返贫。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贫困地区群众思想落后,目光短浅是扶贫工作最大的难点。教育普及,文化扶贫是战胜贫穷根治返贫的关键。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不仅解放当地群众的思想,打开他们的眼界,还能激发贫困群众的源动力,真正自发主动要脱贫。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就让我们励志将脱贫攻坚工作做细做严做实,从根本上斩断贫穷之根,做到严防死守不返贫。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