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打破食品谣言 需多方共同维护

2017-05-12 15:4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孙阿玲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快捷,看看朋友圈,转发些文章,成为许多人乐趣所在。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载体的谣言此起彼伏,特别与“吃”有关的话题,更成为网上谣言重灾区。如:小龙虾传成“小虫虾”、“塑料紫菜”、拉面添加“草木灰”致癌等等。这些没有科学依据的食品谣言,引起民众恐慌,损害产业发展,产生恶劣影响。

  打破食品谣言,净化网络环境,需出重拳,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才能营造出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进行交流沟通。

  政府部门加大畅通科普渠道,重铸食品安全公信力。食品谣言的存在,既说明实际生活中公众相关科学知识方面的空白,也是社会个体食品安全焦虑的体现。一是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辟谣以正视听。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定期回应消费者提问。科学认识、理性引导公众。二是加强对社交媒体监管。既注重法律法规对于社交媒体的调整,也注意保护网民的表达自由,划分好表达自由与违法言论的界限,给予网民足够的表达自由。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打击造谣者,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市场信任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严格落实,不定期抽检。每周发布抽检结果,不合格产品下架、召回,消除风险隐患。造谣情节严重的,坚决打击,追究刑事责任。

  社交媒体管理者切实加强监管,维护媒体平台良好运行。食品谣言产生的背后,往往都有明显的利益诉求,经济战、舆论战、博眼球等动机诸多,一般有明显的市场指向。针对这些不良动机食品谣言,作为社交媒体的管理者,责无旁贷,严格把关。一是建立基于媒体平台科学的舆情检测体系,实现对舆情的实时掌控。内容检测上,扩大检测面,增加监测量;终端检测上,招募不同职业志愿者线下收集,构建热点问题监测体系。二是加强主流媒体“批判的武器”的力量,树立媒介的公信力。数字化的形式、精致的内容是为未来传播主流。未来阅读不仅是“碎片化的”,而是“深度的”,需要主流媒体提供符合时代精神的真正精品内容。三是事前审查同时配合事后的监督。如;新浪微博采用“签订公约”、“用户举报”、“事后把关”等方式。

  公众提升食品安全科学素养,自觉抵制食品谣言。面对谣言,人们容易产生从众心里,反映出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许多普通群众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无意间成为推手,加速食品谣言传播。一是加强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提高辨别谣言能力。针对容易滋生谣言的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预防式科普宣传,注重将信息公开和政策解读同步推出,避免谣言滋生。二是时刻提高警惕,关注官方信息发布。面对朋友圈里众多信息,多想、多听、多看、多问,学会利用官方公布的信息查询渠道求证,避免为谣言所伤。三是自觉抵制谣言,引导正确信息。面对食品谣言,要禁得住、不传播、不相信。克服从众心理,对谣言自动产生“免疫”。同时积极向周围熟悉的人,宣传正确食品安全知识,让谣言止于智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治理食品谣言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拿起科学和法律的武器,携手打造风清气朗的食品舆论蓝天。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脚踏实地,坚持共治思维,综合施策,才能实现善治的最大公约数。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食品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