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幸福晚年要主动“社会化”

2017-01-09 09:5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易国祥 

  湖北省肿瘤医院90岁的陈延昌教授一周上五天班,近日在诊室内过生日。有研究者表明:从事复杂脑力劳动的人,抗衰老能力更强。勤于用脑,延缓了大脑的衰老,而老人积极融入社会,更有利于保持生活的活力。(1月6日《长江日报》

  要健康长寿,比勤于用脑更有普遍性的,是老人积极融入社会。而老人的再社会化,历来被很多老人所忽视。尤其是体制内的退休人员,可能因拥有体制余温而恋栈,如果资源日渐式微,那种家庭成员模拟开会,或购物后模拟报销签字,用来给某些老干部“疗伤”的桥段就会变现。荒唐背后,正是退休之后缺乏“社会化”。

  昨日晚6点多,雨中的立交桥下,在进行曲伴奏下的徒步队伍从身边走过,其中有人顺手触到散步的我,回头一看,是一位局级退休干部,劲头十足的他,手里拎着音乐播放机。这类团队多是自发组成,看上去他是其中最长者。我感慨,多少街头和广场活动,很少看到“有身份”的身影,他几乎是我见到的唯一。我想起,当年由部队团长转业地方的他,不到一年时间,与新环境里的人都熟络得有点“喧宾夺主”,时间不长就受到重用和提拔。如果说当初他是种子落地生根开花,那么现在的他就是退休后的“社会化”。

  退休人员社会化不是强迫自己任意适应一个陌生环境与人群。这位徒步老者能与社会中青年人为伍,与他当年带兵训练不无关系。还有,一位90岁还坚持看报的老人,他年轻时就是个学习型的干部;一位80多岁的写作老人,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文青;读书会的一群老人,无一不是年轻时以工作为重,欠下读书债的人。这些人都曾经是领导干部,他们共同特点,不再执迷于辉煌的过去,也不过度沉潜于“招孙办”,而是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的兴趣来融入社会,增加人生附加值。

  退休人员社会化是社会公平的趋势,仅有管理体制的改变不行,更要有老人的自我救赎。体制内的退休人员,都有一个走出“职业 化”,进入“社会化”的过程。在我熟悉的一群老人中,社会化和群体性,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而过早被重病染身甚至过早离世的,多数不幸是男性。幸福晚年不一定等于长寿,更有生活质量的含义。而社会化将延续人的社会性,保持生命活力,让你拥有不被同情的老年。

责任编辑:方媛媛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