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那一端”比电话或视频都重要

2016-11-25 10:3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易国祥

  22日晚,在西安北开往武汉的的G858次列车上,一名刚出生3天的患儿急需换氧,其父母手足无措,车上广播寻医未果。危急时刻,车上旅客主动协助利用微信向自己的医生朋友求助。手机另一端的医生通过视频,直播氧气袋更换全过程,年轻夫妻终于顺利为婴儿更换了氧气袋。(11月24日《长江日报》)

  看到这则新闻,相信很多人会想起这几天全国聚集武汉“26分钟不挂线生命营救”的录音及报道。“生命接线员”刘清的事迹最早在19日见诸于长江日报官微,22日中午已感动全国200万网友。22日晚上在那列火车上的热心旅客是不是受这条的启发不得而知,但救命与救急异曲同工,都是借助现代通信设备,而真正化险为夷甚至起死回生的,却是电话或视频“那一端”的接线员或医生。

  帮助年轻父母找到医生的也许是某旅客的私人朋友,也可能是旅客单向熟悉的医生,但不管怎样,这名医生堪称专业,并在做自己并非必须要做的份外之事。没有现代化设备,他们鞭长莫及,但没有责任心和爱心,再先进的设备也只能是摆设,再精进的医术不一定能够及时惠及最需要的人。

  当各色“网红”乱舞、“电信诈骗”、高科技犯罪不绝于耳,有人因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的未来而悲观时,“另一端”创造的生命奇迹和呈现的生活精彩,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在现阶段,有良知有道义又有本事的人,仍会是科技或者设备的主宰,他们能驾驭现代科技为群众服务,并充任起社会的脊梁。

  怎样的仁心与医术,才能成为电话“那一端”的天使。最近一期《挑战不可能》的挑战者,四川大学心理学老师王英梅练就了“听音识人”绝技,这对于不愿与医生面对面的咨客大有用场,通过电话接受咨询,让许多人的心理疾患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她在一次平常的电话交流中,敏锐判断一名咨客有常人不易察觉的自杀倾向,迅即在线下采取措施制止了悲剧,挽救了生命。

  26分钟不挂线生命营救“那一端”的接线员刘清,如果没有生命至上的大爱情怀,没有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没有九年接线的素养沉淀,没有临床医学的专业垫底,面对生命垂危的紧急呼唤,哪来那份从容和镇静,那种精准与适度,哪来生命的奇迹。

  一切提供和保障公共服务的公职人员,对于需求繁杂的群众,都是被寄予希望的“那一端”。你也许是面对服务窗口的海量受众,你也许是复杂工序的简单一环,你也许直接碰到街头的行乞者,你也许面对隔空呼救的陌生人,要给对方最需要的温暖与慰藉,给权利人应得的物质与精神,给身陷困境的人以帮助和希望,就必须像刘清一样,不需是熟人,不必打招呼,不特别刻意,就能成为一种依靠,给人信心与希望。一个不被关注的急救环节,她把平常做成经典,示范各业,洗涤心灵,感召社会。

 

  

  

责任编辑:方媛媛
新闻关键词:生命接线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