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童工的家乡,成功的假象

2016-11-23 14:3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路宇

  常熟服装作坊违法雇佣的童工从哪来?云南文山州的山村藏着部分答案。一名老师透露:初一有500人,初三剩300就不错了。初一辍学的小文准备过完年去打工,14岁的他挺羡慕出去的年轻人,“他们在家时一点都不帅,打工回来发型不像以前,看上去很厉害。”(新京报 11月22日)

  “我们做服装的,只要小的,越小越好,你明白吧”--这是视频里中介老板娘的一句话。镜头切换到云南省文山州某村,全村农户约80户,超过20户全家出去打工。当地居民说,打工的工资要(比种地)多几万。在这个村子,“打工”似乎成为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的统一途径,有的孩子初中便辍学外出务工补贴家用,有的孩子直接不上学和村里同伴一起打工去了。不管他们的家庭、长相、身高有多么不同,但有一点相同的是:他们还不满16岁。

  童工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早在2014年,深圳一家电子厂被举报涉嫌非法使用数十名童工,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四川凉山十多岁的小学女生,也有少部分男生。这些“童工”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固定工资仅2000元。经媒体曝光后,在公安、劳动、街道等护送人员的陪同下,41名涉嫌童工事件的员工被"遣送"回老家,交给当地政府和监护人。但在被送回四川老家前,一个涉嫌童工事件的"孩子"对采访她的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在这有米饭和肉吃,回家只能吃土豆和玉米”,“我不想回家”。

  少年因贫困选择背井离乡,哪里有肉吃,哪里就是家;村民因贫困选择外出务工,哪里能挣钱,哪里就是好地方。说到底,还是极其落后的经济水平导致了极其落后的教育条件,进而出现了这种极其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当地的经济条件下,“就是打工有饭吃也比在村子里好”是村民的普遍思想,这些无奈和寒酸的真相背后,我们应当反思,如何让孩子有一个适当的归宿。网友评论表示,“中国地大人多,但不是每块土地都能让生存其上的人过上好生活。允许并支持那些贫脊之地上的人口更自由迁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是政府与社会之责。”

  童工在某些地区的假象繁荣,永远是个让人尴尬的问题。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一块触目惊心的血痕在祖国的某处默默的发出叹息。义务教育不应当只是免费教育让孩子坐在校园里,而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在校园有书读、有良师,回到家里穿得暖、有饭吃,让更多未成年孩子通过知识意识到,过早外出从事恶劣环境的工作,消耗年轻的身体和智力,对以后的生活得不偿失;政策应当选择适当放开,对于部分贫困山区可利用本地地理优势,优先发展旅游产业等第三产业;政府联合专业的科学人才组织成立一支高素质的科学种养殖小组,下乡巡回传授农业经验和经营策略。愿有一天,不再有童工,只有精神饱满在校园读书的少年;不再有畸形的思想,只有繁荣葱郁的家乡。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