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要“接地气儿”

2016-08-18 11:3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文/许大鹏

  日前,中国选手宫金杰、钟天使头戴印有穆桂英、花木兰脸谱的头盔,联手斩获一枚沉甸甸的金牌,为中国自行车项目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当国人为“中国实力”倍感振奋之时,“中国文化”也在惊艳世界。(8月17日《人民日报》)

  继变得“亲民”的故宫元素被“带回家”之后,散发着东方韵味的中华传统文化再一次在奥运赛场上惊艳四座,让中国民族英雄的名字和故事走向世界。一直以来,我们大力倡导中华文化“走出去”,到底应当怎样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世界区域性文化的交锋和融合中体现中国元素,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确立为国家战略,文化竞争全面升级,文化版图正在重构。尽管我国以影视剧、图书为前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批优秀国产影视剧在国外热播、精品图书在海外热卖,“中华文化热”在国际上持续升温,但总体而言,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强,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尽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让文化更接近日常生活,变得“亲民”,变得“接地气儿”。

  让中华文化“接地气儿”,要紧扣时代脉搏,找好“切入点”。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一股“国学热”,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紧扣时代脉搏的表现。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是一个面临重大转折的时代,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碰撞和冲突的时代。人们生活水平较过去普遍提高的背后,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他们感到不满足,感到困惑和迷茫。恐怖主义、毒品泛滥、信仰缺失有所泛滥。但人们发现,传统中华文化中重人际关系、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资源一下子成为全世界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因为这些思想观念正是当今我们这个世界最缺乏的东西。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视,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世界人民的整体道德素质。这或许正是国学热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让中华文化“接地气儿”,要贴近百姓生活,找好“落脚点”。近年来汉字听写大赛与成语大赛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亲民”的故宫元素被“带回家”、印有花木兰图案的游泳帽惊艳里约奥运,就是良好的佐证。这些文化传播案例之所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主要原因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传统中华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不再束之高阁,不再有历史的沉重感和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高冷感。取而代之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了任历史打扮的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让人们喜闻乐见,拍手称赞。

  中华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充满着智慧的力量。我们必须要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