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是什么让“辟谣”成了在别人伤口撒盐?

2016-06-30 17:0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陈丹

  昨天,一组男子在派发《寻子启事》的照片在厦门市民朋友圈疯狂转发,照片中的男子正寻找多年不见踪影的儿子。该消息传开后,除了引来一些市民的同情外,也有市民质疑消息的准确性。昨天,晨报记者与当地警方取得联系,确定该消息属实。(光明网 6月30日)

  如果你有智能手机并且在玩微信,那么你的朋友圈一定已被“唐山父亲寻子”的事件刷爆了。这本来应是一件热心传递的单向线,却中途遭遇了质疑、辟谣、反辟谣的过程,而这件事也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生生折出了几道弯,最终靠着公安部门和打拐主任的作证才把事件的真相得以还原。

  开始时,寻子消息一出,热心人士们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拧出一股绳,希望多一份传递就能多一份线索;而后事件出现了转折,从某个网友说打假人“证实”消息是假的,不少网友开始持观望状态,热心接力的棒子到底要不要接也在大家心中存了疑;再然后一些打着“新闻辟谣”的图便开始被大肆传播,“消息是假的,删图吧”成朋友圈的“口头禅”,而同时一些人开始指责“父亲”的别有用心;最后,终于“惊动了”公安和打拐办,事情的真正的面目得以还原,网友也开始对真正的造谣P图者进行口诛笔伐。

  为什么不管是何种消息,风声都能传播的如此之快?为什么有些人不仅能并且敢于传谣?为什么大家认为官方认证的是真的?而人心究竟是向善还是向恶?

  首先,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已成了人们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其畅通和发达又能保证信息能在第一时间传播,但其传播速度始终靠掌握ID的个人,而这类大多数并不能直接接触对真伪进行鉴定。这类寻子事件不管是真是假,是谣言还是辟谣,之所以能传播的如此迅速,都离不开传递着的热心肠,也让我们知道我们社会充满的更多的是正能量。

  其次,从一些人造谣生事可以看出,互联网同时拥有隐蔽性,使反派能披着“仁者”的外衣,做些道貌岸然、鸡鸣狗盗之事,同时,也体现出我们的网络监管还存在一定的漏洞,让这类人有机可乘。而这类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吸引注意力,提升存在感?还是另有所图,进行打击报复?或者另有隐情,可以顺藤摸瓜?不管是为何,这类人需要被查一查、看一看、管一管了。

  最后,不管是所谓的新闻联播图被放出后群众的“辟谣”,还是公安方面认定“寻子”是真的后“反辟谣”,都显现出了群众对于官方认定的认可,如果这类事件从开始就由官方权威发布,那么应该也不会横生这么多的枝节了。我们有“宝贝回家”、打拐办等相关网站和部门,该类事件可能不能逐一发布,但应该及时申明控制舆论走向。同时,也希望父母或者好心人士在着急的情况下寻找组织,找到为自己“撑腰”的后盾,避免被有心人利用。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