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别让“帽子工程”阻碍人才“落地”

2016-03-29 16:1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孔令晶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纷纷推出各种人才计划,在吸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帽子”过多过乱,其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科技界的有识之士为此深感忧虑:五花八门的“帽子工程”会不会把青年创新人才的方向导偏了、心思搞乱了,以致扰乱正常的学术生态,加剧学术界的浮躁风气?(人民日报3月28日)

  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工程,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和招揽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长处,达到人才成长成功和国家创新发展的“双赢”。但是,近些年来各部委、各省市、各单位推出的人才计划太多,让人眼花缭乱。这一方面反映出从中央到地方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这些政策的制定在吸引、支持青年人才等方面确实也发挥了好的效用,但是人才工作不能急功近利,过于繁杂的人才计划反而会让人才在使用和培养上落入选而不精、精而不选的尴尬局面,又或者搅乱了人才踏实科研攻坚的心。制定人才计划,要简单实用,才能促进人才“落地”。

  要让人才计划回归选育人才的本真。必须把握好制定人才计划的“尺子”,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能把人才评选异化为“拼关系”,谁的导师名气大、运作能力强,谁就能拿到“帽子”;也不能死抠选拔人才的条条框框,用以前的标准来选拔现在的人才,拿挖好的“坑”“种树”。前者限制了人才的“出身”而后者则忽视了人才的“潜力”,“英雄不问出处”、“万紫千红总是春”,要坚持唯才是举才能实现人才计划广聚英才的目的。

  要让人才计划成为促进创新的动力而不是“绊脚石”。创新驱动是以大量先进而精细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的,有了雄厚的科研基础才会有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可能。人才计划肩负着培养一支潜心科研的高素质青年科技队伍的重任,为避免出现政出多门和华而不实等情况发生,一方面要对人才计划进行梳理和重构,确保人才计划有内容、有分量、有意义;另一方面就要对入选的人才负责,给与他们充分的学习、科研和做学问的空间,帮助他们做好知识积累和成果转化。不能让人才计划“乱花渐欲迷人眼”,搅乱了科学研究的一池春水,也不能让人才计划“跑偏”,违背了科研的初衷,浪费了资金、搞坏了风气。

  此外,人才工程的“帽子”也不能随意“戴”,要坚持严把人才计划制定的“关口”,科学制定人才评选的标准,杜绝“作弊”,加大监督和考察的力度等等,才能实现把分散的资金聚拢,把分散的人才集中,凝聚成最大的科研力量,为国家的创新驱动打造坚实底座。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