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年味”都去哪了?

2016-02-17 16:2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万晓宇

  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过年原本是最为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此刻却引发很多年轻人集体吐槽,年轻人集体怀旧小时候的过年情节,更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过年回家种种责难与拷问,成为“恐归族”。媒体调查80、90年轻一代对中国年的感情,结果显示年味随着年龄增长热度退减,昔日那个欢天喜地的中国年,已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红网)

  记得小时候,年是最被期待的,过年对于孩子意味的是长假期、新衣服、美食、红包以及可以和同龄孩子玩耍的快乐时光。但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6+1”的养孩子模式已近乎常态,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养那么一个孩子,孩子当然是衣食无忧,要什么给什么,这样一来,孩子已经不能够感受到“长时间期待”然后“被给予”的快乐;还记得小时候捡拾别人放过的烟火吗?捡到一个没有燃放的,是那么的兴奋!现在呢?只要孩子想要就能够得到,自然而然那种“穷并快乐”的感受就消失了。

  人们对“年味”的感觉越来越少,那“年味”都去哪了?有的人会认为,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身上肩负着越来越多的使命和责任,那种拥有享受和稚嫩的想法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从“享受”年到“过”年,不是别人给自己压岁钱,而是自己变成了“给予者”,不是直接就能吃到热气腾腾的包子饺子,而是自己却变成了采购者和活动者,确实,这是年龄增长带来的。但只从“年味”意义上讲,笔者认为,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似乎都在那些“穷苦并快乐着”的日子里。在苦日子里,我们仿佛更加灵敏,更能够从本不富足的生活中,咀嚼出幸福的年味。所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并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我们的日子好了,口味却变“重”了;只是人们还不习惯现在这样“快节奏并且富裕”的生活,习惯怀念那些不可复制的传统年味。倘若安静下来,带着颗感恩的心,再来一场“忆苦思甜”,也许在舌尖或心间,都能再找回那浓浓的年味。

  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遗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过年大家热热闹闹赶大集变成了简单逛超市,甚至直接“点点鼠标”就能得到年货;庙会文化也渐渐被年轻人遗弃;过年燃放鞭炮也变成了一个纠结的话题等等,我们传统佳节丢失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使得“年味”越来越淡。再者,我们从串门拜年到用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甚至用微信、QQ拜年,我们连红包都改变成了用手机“支付宝红包”,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涣散了、消解了、搞乱了。春节的民俗被一个个地消除,以至于今天我们中国老百姓似乎已经不会过春节了。

  说到底,“年味”其实更多得是存在于人们自己的心里。贴春联、放鞭炮、看春晚只是人们过年的外在表现。年虽然变了,以前的东西只剩下怀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实还在。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我们对家的眷恋、对年味的追寻,应该是所有中国人不变的情怀。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