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守住历史“记忆的证明”

2015-06-26 16:3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上官鹏

  6月上旬,记者在浙江省临海市采访时获悉,刚结束的该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年会发出呼吁:保护古城墙刻不容缓,不能让古城墙成为记忆。这个地方性民间机构公布了一组数据:1949年时,全国尚留存1000多座城墙,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大批城墙被毁,至今全国仅剩20余座城市保留了城墙,其中墙体能全线贯通的已不到10座。新中国成立至今,每20天就有一处城墙消失。(光明网 6月25日)

  从1000多到不足10座,“全国仅剩20余座城市保留了城墙”,“每20天就有一处城墙消失”……从这组令人痛心疾首的数字中,古城墙保护令人堪忧的现状可见一斑。笔者并非是仅为评论而感慨,但却不禁要问:这样的短视发展思维如何能守住历史“记忆的证明”,又怎能让我们“记得住乡愁”?

  古城墙是历史的标志和符号。有着4000多年筑造史的城墙以其独特的魅力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是我们民族文化血液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分子,犹如一个人的基因密码,参与、影响甚至预示着一座城市的命运。然而,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增加,建设发展较快,以古城墙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发生冲突,“古城墙不敌推土机”似乎成了破解这对矛盾的唯一路径。

  古城墙“遭劫”,一直为众多专家学者所诟病。究其原因,认为各地方政府保护意识淡漠、急功近利也好,认为权力任性、扭曲的政绩观驱使也罢,归根结底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善待保护古城墙、守住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基因”,还是拆除古城墙以服从城市建设,听任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被一路破坏下去,抑或若干年后待我们觉醒,再花大代价复制甚至再造一堵堵城墙“赝品”,对我们当今的城市建设决策者而言,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城市的历史要延续下去,应该留下一些历史符号,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空的。”这曾是习仲勋同志对西安老城墙保护工作方面的一番表述。习老曾经三保西安古城墙,最终让国内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古城垣得以保存。而今,古城墙成为西安最重要的城市文化符号。不知道,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决策者是否能从“习老三保西安古城墙”中有所体悟?

  笔者以为,保护古城墙就是在守护历史。或许这是一种守势思维,但这并非是保守。我们的城市无论走多远,绝不能把“根”拔掉,因为其中有着我们无法抹杀的“乡愁”情结。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