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请还“实名通报”本来面目

2015-05-07 11:1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杨立芹

  近日,钦州各地网站、广西纪检监察网、人民网等相继转载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浦北县实名通报13名违反工作纪律干部职工》,然而报道中只提及违反纪律干部职工的单位,全文未提及职工姓名及违纪具体事项。直到5月5日,记者从浦北纪委下发的文件中看到,13名干部职工违纪的事项主要为上班期间玩游戏、看小说、网购、吃早餐等,但仍未见实名。(5月6日新民网)

  早些年间,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在提到缺点、错误和问题的时候,习惯用“个别”、“有的”、“某某”等一些模糊词语来替代某种人或现象,这样的通报显然无法突出通报问题的针对性和严肃性。大家在听完或看完通报后,只是几句低估或几声议论,无法真正形成舆论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纵容了违纪者,也使得通报丧失了本有的价值和意义,失去了警示、诫勉的作用,违法违纪问题依然会在东西南北风中“坚韧”立根。广西浦北纪委实名通报并未实名,为何会引发网友热议?主要原因也就在此。

  近年来,中央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对各类违法违纪的典型问题加大了曝光力度,让实名通报真正发挥了震慑警示、诫勉教育的作用。

  实名通报贵在实名。信息越公开,执法越有力,监督也就越有效。对违法违纪者来说被实名通报就如同是上了黑名单,他们要向整个社会付出高昂的名誉代价,甚或累及家庭、家族,让他们无脸再见江东父老,即便这种名誉是他们辛苦一生才维护起来的。实名通报是一种有力的权力监督手段,面向社会的实名通报,不仅对违法违纪本人是种震慑,对其机关人员乃至全社会都会起到警示作用,让违法违纪的苗头在还没有来得及“崭露头角”的情况下就跌进火海,灰飞烟灭。同时它也唤醒了广大群众监督的权利意识,让违法违纪成为过街老鼠,只要出现必定人人喊打,无处躲藏。

  想必广西浦北纪委也应知晓实名通报其中的警示震慑作用,既然选择了实名通报为何还要遮遮掩掩?是网友猜测的心有苦衷还是纪委回应的不便公开,我们暂且不论,单只就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就说明了当前我们国家在实名通报制度形成硬性规定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和义务,还“实名通报”一个本来面目。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实名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