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古村落不保护,乡愁就无处安放

2015-03-11 14:43:00 来源:广州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十年就消失了9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对古村落的消失忧心忡忡,“就在我们开会的时候,1天100个村落就没有了”。他说,古村落的保护权不在农民手里,而在官员、学者、开发商手里,“变成了官员的政绩、学者的科研成果,开发商的资源”。他呼吁加强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将文保执法列入官员考核并建立问责机制。

  城镇化越快,村落就消失得越快。游子们迈出乡村到大城市寻找新的生活,留在家乡的老人们也逐渐跟着孩子移居大城市。相反,乡村的商业建设项目却没有随着人流的离去而减少。驾车到二三线城市的村落里看看,到处是空置的房地产,满眼是卖房广告。当年那片绿油油的田野,新鲜的空气,早已不复存在。这样的故乡,该怎么安放我们的乡愁?

  然而,这不仅仅是个体感受的事。传统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存的形式,它的内核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集中代表,也是我国乡村社会的重要文脉。正如冯骥才坚持的一样,通过长年的田野调查、数据分析,为认定的古村落建立全面档案,这种珍惜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值得被相关部门重视。为避免古村落保护沦为“官员的政绩、学者的科研成果、开发商的资源”,冯骥才呼吁将文保执法列入官员考核并建立问责机制,切中肯綮。(雅婉)

 

责任编辑:殷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