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收送节礼”,中国传统美德已“变味”

2014-11-24 17:1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吴不治

  利用节庆及婚丧嫁娶收受礼金——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最新反馈意见中指出,这一问题仍在多个被巡视地区和单位存在。自中央八项规定发布,至今年9月30日,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万多个,其中“大操大办婚丧喜庆”“收送节礼”的“案发率”排名第四,5000余干部因此被处理。(11月19日 新华网)

  礼尚往来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所以,本来婚丧嫁娶随礼是一件有涵养,能传承文明展现礼仪的事情,但从最近几年的趋势来看,传统美德已经“变味”了,以“礼尚往来”为理由,大肆送礼行贪污腐败收受贿赂之实,已成为了官场或者商场上的主流风气。

  尽管今年反腐力度加大,禁止节日送礼,利用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大败宴席,超标准收礼金等现象已有收敛,但“案发率”依然处于其他腐败方式的高位。

  人们常说“响鼓不用重锤敲”,比喻聪明人不用多指点就能领会意图,把事情做好。但时下,一些干部却一直“敲不醒”,始终我行我素、顶风作案,将端午、中秋、春节变成了“进贡日”,把满月酒、婚丧宴当成了“敛财器”。故而,在中央三令五申下,“人情贪腐”仍屡见不鲜,为民众所诟病。要整治干部思想上的“顽疾”,可以“洗洗澡、治治病”,但要管住干部的“手脚”,就必须依靠制度“发力”。

    其实,对干部的思想教育从来就没间断过,但有些干部却当耳边风,抱着侥幸心理过日子,结果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强化制度约束当然是好办法,但由于一些制度太过模糊、笼统,所以总有一些干部打“擦边球”。节日喜庆、婚丧嫁娶是中国传统习俗,亲朋好友“随份子”、送礼物也在情理之中,但动辄几千上万的礼金,就明显超过了人情往来。这就需要制度从“细”和“准”上发力,一方面要细化对干部宴请的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使干部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明确违规、处罚等各项标准,让干部心中有数,行事作风上有度。所以,通过在“细化标准”上下功夫,有助于制度“落地生根”。同时,在制度“因地制宜”上,也需要细化标准才行。比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一样,人情往来的情况也不同,同一个标准在不同地方可能并不适用。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细化规则、制定标准,使制度发挥最大功效,这样才能遏制干部的贪念,使其不敢触碰“人情贪腐”这块雷区。一些地方的“人情宴”为何会“变种”、“走样”?就在于制度不接地气,无法因地制宜实现“无缝对接”,给了腐败因子生存空间。所以,打击“人情贪腐”的战役越是深入,越需要制度“建功”,细化标准就成了关键环节。人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矩也要管用才行,否则再多也只是空谈,必须越细越好、越准越好。因此,通过细化标准,让制度越织越密,才能建立带电的“高压线”,使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