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让文艺作品沦为市场的“奴隶”

2014-10-24 14:5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清雪颜  

  “有些作品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创作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日前在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演员李雪健说到了影视圈的怪现象。(据2014年10月23日人民网)

  一边是铜元盆满钵满,一边是骂声不绝于耳。但闻铜臭,不见操守;只管捞钱,不顾嘴脸;惟瞻票房,不扪良心。当前,一些电影作品,虽盘踞票房榜首,却不过是打着经典的幌子,形式大于内容,空有哗众取宠的噱头,实则缺失文化内涵。

  诚然,文艺作品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通过市场来选择、消费文艺产品,满足其文化需求;文艺作品进入市场,被大众购买,获得相应的利益,实现其成为商品的价值。然而,若是夸大了市场的作用,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不免令人担忧:会不会出现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

  如何处理好文艺创作与市场的关系,让文艺作品“叫好”又“叫座”,是个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

  文艺作品要出精品。文艺事业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一个表现,文艺作品直接关乎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一部好的作品会带来精神正能量、社会好风气,而低俗的作品会给人们带来负能量,给社会带来不正之风。所以说,文艺作品不能受经济浪潮的影响,偏离艺术的“轨道”,而是要以正确的文艺观为导向,以老百姓关注的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凝聚民族精华的文艺精品。

  文艺市场要有风骨。不能单纯以感官“刺激”、吸引“眼球”为目的,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要严格市场准入机制,防止“三俗”作品涌入市场,避免出现“一边票房很好,一边观众吐槽”的“怪”现象。

  一言以蔽之,文艺精品还需精心打磨,文艺市场切莫急功近利,文艺事业才不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才不会沦为市场的“奴隶”。

责任编辑:鲁珊珊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