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顽石:读懂“干部骑车下乡”走红背后的民意期待

2014-10-21 16:1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顽石

  叮铃铃,叮铃铃……”每当听见这样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李翠英老人不管多忙,都会停下手中的活,走到门口瞧一瞧。“小张每次来都骑自行车,累得一头汗,我提前都给娃晾杯水。”长安区兴隆街道里杜村的李翠英老人经常得到年轻干部张健的帮扶,一老一小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0月19日 《西安日报》)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兴隆街道推出“骑车下乡制”,街道投资2万元,设立24辆公务自行车,为街道干部下村办公提供便利条件,在群众中树立了街道干部艰苦朴素的工作形象,拉近了干群关系。

  骑车下乡着实在网上火了一把,当然,有习惯性的质疑者,但多数是点赞声。这长安区街道办的干部骑车下乡为啥就受热捧了呢?

  作为公务或干部,因公务下乡坐公车也无可厚非,算不得公车私用,我们也习惯了领导干部下乡,警车开道,车队相随。从这一点来说,“骑车下乡”的新闻报道就让人觉得颇“耐人寻味”,因为其从另一个侧面传达给人的感觉就是“领导干部不用公车”是一件很反常的事情,这是与大家熟悉的干部出行方式大相径庭的。

  但毋庸置疑的现状是,有部分领导干部将公车乱用视为一种“特权”,自认为是其在这个领导职位上应有的“享受”;有部分领导干部将公车乱用视为一种权力的象征,进进出出不坐公车,就不能显示其领导地位;有部分领导将公车乱用视为一种“小节”,用用公车,无妨大碍。在他们的眼里,只有个人的私欲,只有享乐主义,哪里有丝毫的守规矩意识?

  公车乱象,一直被诟病,人们用“屁股底下一座楼”、“车轮下的腐败”等称谓来揭示公车私用、公车浪费、超标配车等严重问题。由此引发的公车改革呼声不绝余耳,可谓一浪高过一浪。如果从1994年出台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中国公车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19个年头,然而现实是,迄今为止,公车制度一直没有受到根本性的触动。从一些地方的改革来看,要么是“胎死腹中”,要么是“中途夭折”,要么是“无疾而终”,其根本原因就是公车改革牵涉的人员众多,利益格局复杂,既得利益者没有革自己命的勇气。

  干部骑车下乡制,是吃了一回螃蟹,受热捧就不难理解了。在骑车下乡走红的背后,无不是人们对公车乱象的不满,更多的是对领导干部真正转变作风、深入群众的殷切期待。要实现这一点,一方面有赖于各级领导干部带好头,以形成优良的上行下效之风,另一方面更有必要将公务用车制度化、规范化,并落实好。如果官员出行都平民化了,骑自行车下乡成为了一种常态,都不会被媒体和公众围观了。

责任编辑:鲁珊珊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