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灾后重建需要在阳光下运行

2013-05-24 17:0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李仕贵

  在芦山体育馆安置点,习近平对围过来的群众说,地震发生后, 我非常牵挂大家。今天屈指算来一个月了,我来看望大家。我们夺取了抗震救灾第一阶段胜利,下一步要科学规划、科学重建,重建要尽可能快。我们同舟共济,一起把安全、美丽、放心的美好家园重建起来。(5月23日新华社)

  我们不能忘记,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灾难不常在,温情常在。芦山地震过去的七天,及时、有序、高效中理性救灾、依法救灾、科学救灾,这是中国式的党的温情、国家温情,倍增中国力量的正能量。科学救灾,深、难、广的争论和思考更多是专家和学者的权利和专利;温情救灾,细微处的温暖更多是民众切身体验人间大爱的阳光。

  我们不会忘记,四个孩子为过往的救援车队鼓劲举着写有“一路平安”、“雅安雄起”的纸牌,抱着父亲等待进行手术的“最孝儿子”,19岁男孩徒手刨出被墙壁压着的母亲,母亲独自搬开上百斤重预制板救出儿子……灾难中的温情,“小爱”中的“伟大”,印证了千年缄言“人之初性本善” 的阳光。

  我们不该忘记,地震伤亡数据不断刷新的同时,祝福祈祷、微博寻亲、民间捐赠、报名献血,有公民的个体力量,更有组织、团体的力量。成都街头自发献血的市民排成长龙,地震当天傍晚补足血库;汶川的数十位“的哥”,车里装满水和方便食品赶来;青海玉树抢险救援队驰援……爱心涌向灾区,快速集结同舟共济的阳光。

  我们不敢忘记,在爱心接力中,通往灾区道路的“爱心大拥堵”很快被疏通,但中国红会的“温情”却缕遭质疑让民众难以释怀。官方机构遭遇民众“爱心站队”的尴尬,让民众忧虑,失去监督的“温情”能挺多久?让民众担心,没有“慈善纯度”的“温情”还有没有公信阳光的“温度”?

  我们不要忘记,多难兴邦,地震震塌了房屋、震断了公路、震垮了桥梁,震不断党同人民群众得血肉联系,举国上下凝结成“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温情”让党的旗帜更艳,组织的堡垒更固,干部的作风更硬,群众的人心更齐,政府的形象更好。

  众志成城在路上,灾后重建已经启动,阳光同在路上。灾难中喷发的民间温情逐渐淡去,生活归于平静,考题才真正开始。公民在成长,社会在进步。逝者已故,哀悼之后,生者在重建中感恩与责任同在。从5年前的汶川到今天的芦山,“危”中生“机”,化“危”为“机”,要“把安全、美丽、 放心的美好家园重建起来”需要在阳光下运行。

  家园重建,离不开制度的“笼子”,少不得监督的阳光,谨慎“一句话决策、一支笔报账、一巴掌拍板”的“一把手”工程,谨忌“烂尾工程”、“豆腐工程”、“形象工程”,谨防在重建工程中坏了干部、垮了队伍、散了民心。灾后重建,考量各级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恒久的温度。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灾后重建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