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既要应急应变,也需把握长远

2013-04-27 17:3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布谷鸟跳跳

  H7N9硝烟还在弥漫,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为华夏大地带来的伤疤还未隐去,突如其来的四川庐山地震再一次考验着华夏儿女生命的坚毅,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应急应变应难能力。

  灾情就是命令。4月20日8时6分四川媒体发出第一条地震消息后,四川地区解放军、武警、公安、民政、卫生等多方救援力量迅速向灾区集结。从中央到地方,国家总理震后5个小时又一次第一时间站在了灾区一线,指挥气象、国土、水利、交通、电力、电信等各部门整体联动,开展救援,“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再次凝聚了不屈力量,温暖了灾区人民。

  如果说灾区救援全面检验了党委政府的应急应变能力,那么灾后如何实现灾区科学重建、持续健康发展,则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眼光提出了更加巨大的考验。纵然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多灾多难,我们依然挺拔,抗争到底;纵然汶川地震、庐山地震,我们依然热爱巴蜀故土,不离不弃。擦干眼泪,收拾悲痛,重建家园。

  给灾区群众信心,注重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论证。积极借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紧紧围绕“还灾区一个更加牢固、更加温暖的家园”和“如何建”,“建到什么标准”论题,广泛征求各部门和行业意见,综合论证灾区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结合各地域受灾情况,做出合理的重建适宜性评价,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重建目标,把破碎的河山重新变成安居乐业的家园。

  给后辈子孙信心,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这次受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把握灾后重建的契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论证结果,结合灾前产业发展指标,提出产业发展方向,明确灾后产业的发展重点,实现符合当地资源和特色的发展转变。

  给全国人民信心,在阳光下花好每一分钱。灾情牵动亿万人心,重建更是倍受关注,灾后重建中,科学统筹救助资金的投放使用,既要积极筹措、及时拨付,更要加强监管,对救灾资金使用、管理中等违规行为,及时纠正惩处,严格杜绝转移、挤占、挪用救灾专项资金等违规行为,及时公布政府拨款、特殊党费、爱心捐款等救济资金的流向和作用结果,确保救灾资金全部投向灾后重建工作中,让灾区人民放心,让全国人民放心。

  多难兴邦,穿过风霜雨雪,踏过荆棘逆流,相信经历灾难磨砺的四川人民将会更加坚强,经过考验的人民政府将更加坚强。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