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京式减负”新规救得了谁?

2013-02-28 15:0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北京中小学又减负了。近日,市教委发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八项措施”,包括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三四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不得超过一个小时,初中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小学不再组织期中考试,禁止组织有偿补课等;部分中小学还推出“无作业日”。

  事实上,针对中小学生的各式课业“减负”由来已久,这种以单纯限制课时、减少作业量为主的措施更非今日始。

  可课业负担过重,根子不在于老师给上多少课、布置多少作业,而在于升学机制、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乃至整个社会的用人机制使然。多种复杂原因层层传递到教育内部,才构成了眼下学生“玩不起”、家长“心疼不起”的困局。倘若“高考”指挥棒依然如故,分数仍是衡量学生“成绩好坏”、决定学生能上什么学校的最根本标尺,升学率仍是评价教师能力高低、学校教学优劣、地方教育政绩的硬指标,文凭仍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入场券、在职人员职务职称晋升的硬通货,那么,单纯撤下“课时”和“作业量”这两架通向高分的传统梯子,你让孩子和家长们拿什么来另辟蹊径,在万人拼挤的“升学独木桥”上杀出一条血路,远离摔入“命运沼泽地”的恐慌?

  君不见,在东莞,家长的学历、职称都成为新移民孩子能否进入公立“好学校”就读的重要筹码了;求职时,连博士都被“学历查三代”了,你,还敢说分数不重要吗?而不多多上课、多多做作业,你拿什么来取得好分数、进入重点校?

  毕竟,你减,或不减,残酷的现实就在那里:单一评价机制下,京式减负新规,充其量只能“拯救”孩子们于一时;若无升学录取、人才评价等其他机制甚至社会价值观的配套改进,这种暂时的“放松”,完全有可能导致失去竞争先机,换来长久的伤痛。就像一条必经之河,摆渡固然辛苦,坐船固然危险,可如果不修路、不造桥,光是炸毁渡船有用吗。(山东商报林永芳)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