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烟火升腾处,齐鲁文化“活”起来——从三场大集看山东消费新图景

2025-10-22 16:4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一城烟火色,最抚凡人心。”当秋风掠过齐鲁大地,济宁曲阜的蓼河古街、日照岚山的安东卫大集、聊城东昌府的运河风情园,三处截然不同的市集场景,正以鲜活的姿态演绎着山东消费升级的生动故事。

  从展柜到市集文化突围的非遗“破圈”。在聊城运河大集的“非遗手造”展区,赵文连的摊位前,游客正用手机扫描“莲花磬”文创的购买链接。这种将传统贡砖工艺转化为可敲击发声的文创产品,单场销售额较传统门店提升3倍。类似的场景在山东多地上演:日照“海洋大集”上,鱼灯笼传承人用五彩绸布扎出“年年有余”的吉祥图案,三天售出800余盏;济宁“黄河大集”中,秦丰庆的什香凉面摊位前,一元尝鲜的百年技艺吸引长龙排队,背后的临清龙灯表演刚落幕,食客便带着观演余热涌入摊位。这种“观赏、品尝、回味”的闭环设计,让非遗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德州“运河大集”推出的“运河十二景”主题非遗手造,集合黑陶、窑红绿彩等技艺,形成地域文化符号集群,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增长40%。山东大集正以市集为舞台,让非遗技艺与现代消费需求巧妙结合。

  从田间到舌尖价值跃升的产业“链”动济宁市任城区的大集上,一碗面的制作过程成为饮食文化的展演。威海海参肉酱面与聊城捶鸡面的同台竞技,不仅让大众评委的味蕾得到满足,更通过抖音直播售出3000余份预制菜。在邹城市太平镇,“运河大集”展销的九孔藕和莲藕辣椒酱,半天售罄,带动农民增收超2万元。产业链的延伸更体现在种植端。德州市庆云县通过“黄河大集”展销高标准农田产出的“吨半粮”,配合盐碱地改良技术展示,让农产品增收260余万元。潍坊市高密市的“秋季黄河大集”上,毛家屋子小米与阚家葡萄的展位旁,设置着从优质小麦种植到调味品研发的全链条展示,消费者从“吃一碗面”延伸到“认一个品牌”。山东大集正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农产品向高附加值跃升。

  从线下到云端场景革命消费“焕”新。烟台夏季“海洋大集”上,张裕白葡萄酒的展位前,市民李女士扫码下单后笑道:“这酒配海鲜,绝了!”这场活动通过“烟火国潮”“逐海狂想”等五大展区,吸引近万人参与。莒县“海洋大集”的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专区,通过知识问答环节普及政策,半天补贴消费者338.68万元。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让大集突破时空限制。济宁“运河大集”的主播单场售出微山湖咸鸭蛋10万元;聊城市东昌府区将200余种“东昌好品”通过云端销往全国,2025年累计销售额达300万元。这种“线下体验种草、线上复购转化”的模式,使运河美食成为“永不落幕的大集”。

  当非遗技艺遇上电商直播,当田间地头对接云端市场,当传统市集融入数字基因,齐鲁大地的烟火气里,升腾起的不仅是消费的热度,更是文化自信的亮度。这或许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现代诠释——守住文化之根,方能绽放时代之花。(文/赵彤)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