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岁月鎏金处,敬老正当时:让温暖照亮银发人生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秋风为枝头染上金黄,“敬老月”的温情如潮水般漫溢。这个专属于银发群体的特殊月份,不仅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统美德的深情延续,更是对当下社会敬老、爱老、助老责任的郑重叩问。从村口老人活动室里飘出的欢声笑语,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里跃动的温暖身影;从子女归家时餐桌上氤氲的热气,到科技适老化改造中闪烁的智慧光芒,敬老早已突破“节日式关怀”的局限,化作丈量社会文明厚度的标尺。
孝亲敬老,千年文明的精神基因代代相传。翻开中华文明的典籍,孝亲敬老的智慧如星河般浩瀚。 《孝经》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教诲,与《孟子》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德理念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华夏民族尊老敬贤的精神图谱。从“父母在,不远游”的家庭伦理,到“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制度守护,孝道始终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农耕文明的图景里,老人是家庭的“定海神针”——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耕耘土地,用沉淀的智慧调和邻里,用一生的故事照亮后辈前行的路。这份跨越千年的敬老传统,早已超越简单的代际关系,升华为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
直面挑战,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困境亟待破解。当下社会转型加速,敬老事业面临重重考验。城市中,“空巢老人”独守空荡房间,挂钟的滴答声里满是孤寂。子女虽心怀陪伴之意,却因城市生活的复杂与快节奏,难以常伴老人左右,老人只能在期待中度过漫长时光。乡村里,留守老人面对智能手机茫然无措,与数字化社会渐行渐远,仿佛被世界遗忘在角落。公共空间设计也忽视老人需求,过高台阶、过小按键,将他们推向“适老性困境”。更有人戴着“年老即无用”的有色眼镜,无视老人在社区调解中的智慧、非遗传承里的价值。这些问题敲响警钟:敬老不能只是节日的鲜花问候,而需制度保障提供坚实支撑,社会服务精准供给,代际间搭建情感桥梁,让老人真正融入社会,感受温暖与关爱。
创新破局,多元共治构建敬老服务新格局。面对老龄化浪潮,各地正以创新实践书写敬老新篇章。在杭州,“老年食堂”飘出家常菜的香气,独居老人再不必为“一餐热饭”发愁;在北京,“适老门诊”的全程陪诊服务,让老人看病不再“迷宫式”奔波;在成都,“时间银行”里年轻人存储的志愿服务时长,未来可兑换自己的养老照料。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一代正以独特方式传递温暖:大学生暑期开设“银发课堂”,教老人玩转短视频;白领利用周末陪老人拍摄全家福,定格幸福瞬间;家庭中,“带着父母去旅行”成为新潮流,让夕阳红与青春绿交织成画。这些实践让敬老从“单向付出”升华为“双向滋养”,从“政府主导”拓展为“全民参与”。
文明自觉,让敬老意识融入社会生活日常。敬老月的意义,不在于一个月的集中关注,而在于唤醒持久的行动自觉。当我们为社区增设一把适老座椅,当企业为产品添加一个老年模式,当子女为父母手机设置一个紧急呼叫键,这些细微的改变都在编织温暖的养老网络。政策层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提质,正在构筑制度保障的基石;社会层面,“敬老文明号”创建、老年友好社区建设,持续营造尊老氛围;个人层面,一个耐心的解释、一次用心的陪伴,都是孝亲文化的生动诠释。
站在岁月长河的岸边,我们终将明白: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尊重生命,就是尊重文明的传承。让我们以敬老月为起点,将关怀融入每个晨昏:清晨为邻里老人捎带一份早餐,午间陪独居老人晒晒太阳,傍晚教父母使用一个新功能。当这些点滴善意汇聚成海,我们必能为每一位老人撑起遮风挡雨的伞,让岁月的鎏金时刻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才是对文明最温暖的注解。(文/陈晓丽)
- 聊诚评|以爱为笔 绘就银龄幸福图景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