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齐鲁“粮”心: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守护密码

2025-10-17 16:22:3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在第45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秋粮收获的画卷正在齐鲁大地徐徐铺展——山东秋粮收获已过七成,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的粮食产量,再次印证了“齐鲁粮仓”的坚实分量。本周“粮食节约人人有责”的宣传主题,恰是对山东粮食安全实践的深刻注解,藏着山东人的“粮”心与担当。

 田间“减损”:把“浪费”变“增产”,科技为粮筑根基

  齐鲁大地的节粮行动,从春耕播种时便已启程。在德州禹城的高标准农田,北斗导航播种机沿着规划路线精准下种,每亩地种子用量从10公斤减至8公斤,按全省8000万亩粮食作物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就能省下1.6亿斤种子,相当于新增16万亩“隐形良田”。

  到了秋收季,科技更成了减损“主力军”。烟台莱阳的农机手操控着加装“损失监测仪”的收割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的籽粒损失率始终低于0.3%——要知道,全省夏粮机收面积超6000万亩,损失率每降低0.1个百分点,就能多收5000多万斤粮食,够近20万人吃上一整年。枣庄滕州的种粮大户还算了笔“节水账”:“水肥一体化”滴灌取代大水漫灌后,不仅每亩地节水50%,还让玉米亩均增产100斤,“省水就是省粮,减损就是增产”成了田间共识。

  仓中“护粮”:让每粒粮“住得好”,全链节约见真章

  粮食入仓,并非守护的终点,而是节粮的新起点。走进临沂国家粮食储备库,高大的平房仓里藏着“科技保鲜术”:内环流控温系统让仓内温度常年稳定在18℃,粮堆中插入的“电子测温杆”实时监测粮温,一旦超过阈值便自动报警。这套系统让粮食储存损耗从过去的8‰降至3‰,按全省储备粮规模计算,每年能多保住3000万斤粮食,相当于守住了3万亩耕地的年产量。

  加工环节更将“节约”做到极致。滨州中裕集团的生产车间里,一粒小麦完成了“全身总动员”:磨成面粉供人食用,麦麸制成饲料养畜,麦胚榨出健康食用油,就连加工产生的粉尘都被制成膳食纤维。如今,山东粮食深加工原料综合利用率已突破98%,98.8万个农户科学储粮仓更让家庭储粮损失率从10%降至5%以下,小粮仓撑起了大民生,全链条节约让每粒粮都“物尽其用”。

 人人“惜粮”:小举动聚合力,守护“饭碗”靠大家

  说到底,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每个人的餐桌上、手心里。在济南的餐馆里,“光盘换饮品”的活动让食客主动少点、不剩;在潍坊的校园里,孩子们用“光盘积分”兑换图书,节约习惯在趣味中养成;在菏泽的农村大集上,“一粒米千滴汗”的宣传画前,老人给孩子讲着农耕故事,将惜粮传统代代相传。

  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守护粮食安全的磅礴力量。毕竟,再先进的科技、再完善的制度,最终都要落到“人”的身上——按需点餐、光盘行动、妥善储粮,每个人的“举手之劳”,都是在为“齐鲁粮仓”添砖加瓦,为国家粮食安全注入“山东力量”。

  从黄河岸边的滚滚麦浪,到食堂里的“光盘”标识,从智能粮库的科技守护,到每个人碗中的珍惜,齐鲁大地的每一粒粮食,都见证着“粮食节约人人有责”的生动实践。当每一个人都以“粮”为心,把节粮减损融入日常,“齐鲁粮仓”必将始终充盈,“中国饭碗”必将端得更牢、成色更足。(文/王鹏)

责任编辑:张小南
新闻关键词: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