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从“候鸟驿站”到“观鸟天堂”:东营的生态文旅“破圈”之道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秋日的阳光洒在东营的湿地滩涂上,反嘴鹬、白鹭的舞姿与观鸟爱好者的“长枪短炮”相映成趣,一幅“鸟欢人乐”的生态画卷正在黄河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从曾经的“候鸟驿站”到如今的“观鸟天堂”,东营以鸟儿为媒,在文旅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更跑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新路径。
“鸟浪”出圈:生态魅力的流量密码
“铺天盖地的花脸鸭群‘鸟浪’,比想象中震撼百倍!”来自北京的“鸟友”老树的感慨,道出了东营生态魅力的“出圈”魔力。去年,一场“鸟浪”奇观通过短视频火遍全网,让“到东营看鸟浪”成为秋冬旅游新潮流。这一自然奇观的爆火,不仅是东营生态优势的集中展现,更是撬动观鸟旅游的关键支点。
东营的鸟类资源曾“藏”在本地人心里,如今东八路水系旁外地车牌比比皆是,“长枪短炮”络绎不绝。这种变化,是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生动体现。黄河口知青小镇民宿的淡季逆袭就是最好的例证。过去从11月下旬到第二年2月是淡季,入住率很低,而从去年观鸟季开始,民宿每天都能接到订房信息,平均一天能有30多间,甚至比旺季入住率都高。这就是“观鸟经济”的魅力,它让生态资源变成了真金白银。
厚植生态:打造“鸟类国际机场”的核心竞争力
“鸟浪”现象的背后,是东营厚积薄发的生态底气。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是“东亚—澳大利西亚”与“环西太平洋”两大全球重要候鸟迁飞通道的交会点,2024年,“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生态价值获得国际权威认证。东营市境内记录鸟类41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72种。2025年监测成果显示,自然保护区内丹顶鹤越冬数量达到296只,繁殖12巢;东方白鹳繁殖233巢、536只,创历年新高,成为吸引观鸟爱好者的“金字招牌”。
东营的生态家底源于持续的投入与守护。近三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超5.1亿立方米,通过创新“围淹+刈割”等治理技术,有效击退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正是这份对生态的坚守,为观鸟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不可复制的坚实根基。
链式开发:“观鸟+”激活全域文旅新动能
接住“流量”,更要用好“留量”。东营以“鸟浪”为引领,推动其从景点观光向综合产业跃升,连续举办两届“黄河口国际观鸟季”,观鸟季活动直接引爆冬季市场,相关热搜话题浏览量超6.2亿次。2024年11-12月,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接待游客8.67万人次,同比劲增43.54%;旅游收入427.18万元,增幅高达64.67%。
文创赋能树品牌,以东方白鹳、黑嘴鸥等“明星鸟”为灵感,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本地文创企业ODO出品的“小鸟的朋友”产品备受年轻游客追捧,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独树一帜的利润增长点。研学教育促融合,亲子生态团赴保护区观察东方白鹳、学习科普知识、参与手工制作,反响热烈。保护区下属公司的“鸟语稻香”生态大米,也借势成为热门旅游商品,生态价值的多维变现模式日趋成熟。
东营的“观鸟经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实践。它不仅激活了淡季文旅市场、带动了就业增收,更形成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受益”的良性循环。这种以生态优势撬动产业升级、以文旅发展反哺生态保护的模式,为全国生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营样本”,也为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共赢,给出了极具价值的时代答案。(文/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