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寒露:藏在时节里的中华传统文化印记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晨露在草叶上凝成细碎的冰晶,当桂香在凉风中渐渐淡去,寒露便携着深秋的气息,悄然叩响了时节的门扉。这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露”与“霜”交替的节点,更藏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序流转中沉淀的生动注脚。
节气里的自然哲学:顺天应时的生存智慧
寒露的“寒”,是自然5对生命的提醒,也暗合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古人从露的变化中读懂时节的信号——此时需“收”,要将农作物颗粒归仓,要为冬日储备物资,更要调整身心以应秋凉。
这种顺天应时的智慧,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有“寒露脚不露”的俗语,提醒人们及时添衣保暖;农谚里“寒露种麦正当时”,是农人对节气与农事精准契合的把握。不同于现代社会对自然的疏离,古人将自己嵌入时节的齿轮,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寻得生存的节奏与平衡。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生动体现。
习俗里的文化密码:烟火气中的情感联结
寒露的习俗,是传统文化在烟火气中的延续,藏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情的珍视。“寒露吃芝麻”的传统,源于芝麻性温,能润燥养身,一碗芝麻糊、一块芝麻糕,既是对秋日干燥的应对,也是对味蕾的慰藉。而“赏菊”更是寒露的重头戏,此时秋菊盛放,文人雅士会邀三五好友“采菊东篱下”,普通人则会在庭院中摆上一盆菊,让萧瑟秋景里多一抹亮色。
更动人的是“寒露登高”的习俗。人们扶老携幼,登上山巅,望南飞的鸿雁,看漫山的红叶,在开阔的视野里释放秋的怅惘,也在亲友的陪伴中传递温暖。这些习俗早已超越了“应景”的意义,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群体的情感纽带,让传统文化在代代相传中,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诗词里的精神底色:中国人的心灵栖居
寒露的清寒,更催生出诗词中最动人的笔墨,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栖居地。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将寒露登高的习俗与思乡之情融在一起,一句诗便道尽了游子的怅惘;白居易“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寒露的清冷,却在字里行间藏着对时节的细腻感知。
这些诗词不只是对秋景的描摹,更是中国人情感与精神的投射。秋露的冷,是对生命沉淀的隐喻;菊花的傲,是对坚韧品格的赞颂;登高的远,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诗词的平仄里,寒露不再是单纯的节气,而是承载着中国人审美情趣、价值追求的文化符号,让我们在千百年后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
寒露已至,秋意渐浓。当我们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步履匆匆时,不妨停下脚步,品一口芝麻糊的香甜,赏一朵秋菊的傲骨,读一句关于寒露的诗词。在这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细节里,我们能触摸到古人的生活智慧,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它就像这秋露凝成的霜,看似清冷,却在岁月的长河里,为我们的心灵筑起了一处温暖的栖居地,让我们在时序流转中,始终记得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文/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