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山东烟台:以“人才引擎”点燃山东海洋经济“蓝色引擎”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黄海之上,长征十一号火箭“一箭七星”的轨迹,映照着烟台75人青年团队的攻坚身影——80%是35岁以下青年,突破20余项核心技术,造出世界首艘海上火箭发射回收工程船。这不仅是烟台经略深蓝的高光时刻,更是山东以人才为钥,打开海洋经济“蓝色宝库”的生动实践。
靶向引才:锚定赛道,让英才向海聚
海洋经济的竞争力,藏在“对口”的人才里。烟台不搞“广撒网”,而是紧盯海洋渔业、生物医药、海上风电等重点领域画“需求图”:37家省级海洋科创平台、106家渔业高新技术企业搭起“舞台”,唐启升院士工作站牵引高端人才;烟台黄渤海海洋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团队,推进北方水产种业繁育、深远海养殖,把“产学研用”的链条拧得更紧。
这恰是山东海洋引才的缩影——青岛聚焦海洋生物医药、威海主攻远洋渔业,各地都在“按产业找人才”。只有让人才瞄准产业痛点、技术卡点,才能让“海洋英才”真正成为深蓝路上的“排头兵”。
精准用才:搭桥转化,让智慧变实效
引才不是“摆样子”,要让人才“干成事”。烟台把“实验室”连到“养殖场”:2024年20余位专家深入企业解难题,330余人次参加技术培训,省渔业体系专家40余次上门服务——从刺参育苗到鱼类病害防治,专家的“金点子”直接变成渔民的“增收账”;就像航天团队把火箭技术融入海洋工程,让“高精尖”落地成“产业链”。
山东的海洋优势,正在于这种“人才+产业”的深度绑定。不搞“纸上谈兵”,而是让企业出题、人才解题、成果变现,实现了人才价值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用心留才:厚植沃土,让贤才扎下根
留才靠“真招”,烟台拿出“真金白银”:“顶尖人才亿元支持、青年人才万元补贴”,省内率先实现从博士到大专的补贴全覆盖、领军人才配套扶持全覆盖、驻烟单位人才同城化待遇全覆盖。不是“一次性奖励”,而是从住房到发展的全周期保障,让人才“来了不想走、留下能发展”。
这正是山东人才生态的底色——从全省“人才新政”到各地“专属服务”,都在把“留才”做成“留心”。唯有让人才有平台、有保障、有奔头,才能让他们成为海洋经济的“永久动力”。
人才是“引擎”,产业是“赛道”,生态是“燃料”。烟台以人才驱动海洋经济的实践,为山东“蓝色崛起”提供了清晰路径,随着这种“引才、用才、留才”的闭环在齐鲁大地铺开,山东经略深蓝的脚步必将更稳、更远,让“蓝色引擎”持续迸发强劲动能。(文/魏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