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烽火记忆照前路:抗战精神的时代回响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烽烟散尽八十载,山河犹记血与火。铁骨铮铮民族魂,薪火相传未敢忘。”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但有些记忆如同河床下的磐石,历经冲刷却愈发清晰。八十年前,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胜利,不仅终结了硝烟,更铸就了一种精神底色——它沉淀在国家的基因里,流淌在每个人的血脉中。今天,我们回望抗战,并非为了咀嚼苦难,而是为了从历史的深处打捞智慧,照亮前行的道路。
苦难记忆:历史的警钟必须长鸣
纪念胜利,首先不能忘记苦难。抗战的惨烈与牺牲,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深重的集体创伤。这种记忆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保持清醒。历史的警钟之所以必须长鸣,是因为遗忘意味着危险。唯有深知来时路的艰辛,才能理解和平的珍贵、自强的必要。一个善于从苦难中汲取教训的民族,才能避免重蹈覆辙,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精神密码:从“抗争”到“自强”的基因传承
抗战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万众一心、百折不挠”。这是一种在绝境中迸发的民族生命力,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毅。八年浴血,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证明:一个民族只要精神不垮,就永远不可能被征服。这种精神早已超越战争本身,成为中国人面对一切挑战的底气——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奋斗到改革开放的闯关破障,从科技攻坚到抗震救灾,它的内核始终如一:不屈不挠,自力更生。
时代镜鉴:和平年代更需淬炼精神锋刃
八十载过去,战场硝烟早已散尽,但我们面临的“战争”从未停止——它是科技与经济的竞争,是意识形态的博弈,是没有硝烟的较量。纪念抗战,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而是要以史为镜,淬炼今天的精神锋刃。我们要问自己:是否还有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是否还能保持那种“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凝聚力?精神的传承不在口号,而在日常的坚守与每一次的选择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八十年前的胜利,是一个句点,也是一个起点。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根本在于精神不曾断裂、信念始终如一。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让烽火岁月的精神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前路未必平坦,但只要精神在,力量就在,希望就在。(文/李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