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教师节礼物:在“去物化”中重寻教育的温度

2025-09-11 17:01:0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在“我虽然不是您最好的学生,但您是我最好的老师”的真挚告白中,礼物的价值往往与价格无关。一张记录课堂瞬间的照片、一本批注满溢的旧书,甚至是学生亲手绘制的漫画,都可能成为教师珍藏多年的“无价之宝”。教师节的礼物,核心从来不是物质本身,而是其背后“因材施教,成就学子”的专属记忆。

  现象之困:物质裹挟下的教师节变味。当下每逢教师节,“送礼”话题总会如期升温。从家长群里暗流涌动的“攀比清单”,到商家精心包装的“教师专属礼盒”,礼物逐渐从表达感恩的载体,异化为衡量心意的“硬通货”,甚至演变成一种隐性的社交压力。然而,当“送礼”成为一种默认的“仪式”,教育的纯粹性会不会悄然受损呢?对家长而言,它也可能变成一种负担,担心送得不合适会让孩子“被区别对待”;对孩子而言,过早接触这种物质化的社交逻辑,可能扭曲他们对“感恩”的理解,误以为情感可以用物质衡量;对老师而言,面对堆积的礼品,既要费心处理,又要承受“收礼”可能带来的舆论压力,反而稀释了教书育人的成就感。

  本质之思:教师真正渴求的是心灵共鸣。老师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昂贵的礼品。站在三尺讲台,他们期待的是学生眼中对知识的渴望,是课后一句真诚的“老师您辛苦了”,是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与信任。有教师分享,最珍贵的“礼物”是毕业多年后学生寄来的信,信里写着“当年您讲的那句话,我记到现在”;是课堂上学生突然举起的手,说“老师,这个问题我终于想通了”。这些源于情感与成长的反馈,远比任何物质都更能抵达教育的本质,让心灵与心灵相互照亮。

  破局之道:以“去物化”回归感恩本质。真正的教师节,应当是“去物化”的。要守护教育的纯粹,需让教师节跳出“物质化”的怪圈。多地学校倡导的“无礼物教师节”,鼓励孩子用手绘贺卡、手写书信、主动分担班级事务表达心意,正是对初心的回归。更进一步说,对老师最好的“礼物”,是长期的家校共育。当家长主动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学习,当社会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与职业尊严,当我们用理解与支持构建信任,才能为教育营造一个更纯粹的环境。毕竟,教育是一场以爱为底色、以成长为目标的漫长同行。

  不妨让我们放下对“礼物价格”的纠结,转而专注于“情感价值”的传递。给老师发一条真诚的消息,陪孩子一起写一封感恩的信,或是在日常中多一份对教育工作的体谅。当礼物回归心意本身,当家校关系摆脱物质羁绊,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应有的温度——那是知识的力量,是情感的共鸣,更是一代代人对教育最朴素的敬意。(文/魏立红)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