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山海间播撒科学种 齐鲁畔收获幸福果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金秋九月,全国科普月的号角在齐鲁大地吹响。从安丘桃科技小院的田间课堂到青岛量子实验室的前沿探索,从省科技馆新馆的互动体验到五莲县应急广播的农技传播,山东以“科技为民”为核,绘就了一幅“科普赋能产业、科学点亮生活”的生动画卷,以科普为翼,激活创新动能、厚植民生福祉,让科学精神在孔孟之乡焕发时代活力。
扎根乡土沃野,让科普结出“共富之果”。从“实验室”到“责任田”,山东将科普之根深扎乡村大地。潍坊安丘10家科技小院串联起大姜、蜜薯等特色产业,魏绍冲教授团队手把手传授蜜桃嫁接技术,让亩产提升至7000斤,市场价格翻倍;柘山蜜薯科技小院培育36个新品种,带动全镇年增收超2亿元。五莲县创新“空中+地面”科普模式,《田间科技站》应急广播每周传递防灾口诀与农技知识,600余次田间指导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普实践,既破解了农业发展难题,更让农民在科技赋能中收获满满幸福感。
立足科技前沿,让科普扬起“创新之帆”。以蓝色海洋为底色,以量子科技为引擎,山东将高端科普转化为发展优势。青岛国通量子联合高校研发水下单光子通信技术,填补海洋量子通信空白;济南量子谷建成全球首条量子通信骨干网,覆盖16市的城域网守护2000余家企业信息安全。中国海洋大学深海采矿团队完成6000米级重载作业,“国信1号”养殖工船年产能堪比3000个足球场,这些“大国重器”通过科普日展览、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走进公众视野。当量子通信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场”,科普已成为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重要纽带,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澎湃动力。
搭建多元平台,让科普照亮“全民之路”。从固定场馆到流动课堂,山东构建起“全域覆盖、全民共享”的科普矩阵。省科技馆新馆打造“三点半课堂”,211家科普场所入选全国电子地图,46家国家级基地成为科学传播主阵地。自然资源厅开展“行走的课堂”,将矿物科普、地震避险知识送进校园社区;应急管理部门通过VR体验、急救演练,让 500 余名群众在互动中掌握安全技能。这种“线上+线下”“静态+动态”的科普模式,既满足了青少年的求知渴望,也解决了基层群众的知识需求,让科学素养成为全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站在新起点,山东需持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科普格局,让科普与产业同频、与民生共振。相信随着更多科技小院扎根田野、更多前沿技术走进生活,齐鲁大地必将成为科学精神厚植、创新活力迸发的沃土,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山东力量”。(文/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