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一盏河灯照古今,孝道薪火传千年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七月十五的月光洒向大地,中元节的氛围便在街头巷尾悄然弥漫。这个承载着千年孝道文化的传统节日,在山东这片土地上演绎出独特的地域风情,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人神的文化纽带。
河灯映水,照亮归乡路。在德州,人们用瓜皮、面碗精心制作的灯具,承载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德州人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船头站立着纸扎的目连尊者,手持九环禅杖,仿佛在守护着漂泊的灵魂。滕州人则会在放河灯前摆设香案,僧侣诵经声中,小馍馍被撒向人群,孩子们争相抢拾,民间认为这能消灾解难。而在胶东半岛的渔港,道士们乘小船驶向深海,将彩纸灯笼放入水中,任其随波逐流,同时向海中抛撒小饽饽,祭奠葬身大海的亡魂。这些流动的灯火,既是对先人的告慰,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瓜果祭祖,传承孝道情。在胶东半岛的荣成,西瓜被赋予了特殊的仪式感。人们将西瓜横向切割成莲花状,露出红瓤黑籽的剖面,称为“西瓜山”,供于祖先牌位前。祭礼结束后,全家人围坐分食,甜蜜的瓜瓤中流淌着代代相传的孝心。莱芜地区的“请家堂”仪式则更为隆重,家家户户像过年般打扫庭院,悬挂家堂轴,男主人用草纸叠制祖先牌位,写上三代先人的名讳。上午十时,主祭人携子焚香提酒,到村外大道迎请祖先,回家后按辈分排列牌位,摆上鸡、鱼、肉丸子等单数菜肴,以及苹果、香蕉等时令水果。中午全家共进午餐,让祖先看到子孙满堂的景象,这种“团圆祭”的仪式,强化了家族凝聚力,也让孝道文化在餐桌上得以传承。
禁忌与革新,文明祭先人。中元节在山东不仅有温馨的祭祖场景,也伴随着严格的禁忌。民间认为七月十五阴气最盛,夜晚不宜晾晒衣物,尤其是孩童的衣衫,以防孤魂野鬼附身。祭祀时必须态度虔诚,不可嬉笑打闹,更不可食用他人祭品,这些禁忌体现了对先人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莱芜地区的中元节习俗也在悄然变化。许多市民选择鲜花祭扫、植树纪念、网络祭祀等绿色方式,既保留了缅怀先人的传统,又赋予了节日新的时代内涵。这种革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孝道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
从德州运河的河灯到胶东半岛的西瓜祭,从莱芜山区的“请家堂”到长岛渔民的海灯,山东的中元节习俗如同一幅多彩的民俗画卷,展现了齐鲁儿女对先人的追思、对生命的敬畏、对孝道的坚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点燃一盏心灯,既照亮先人归乡的路,也照亮我们传承文化的未来。(文/周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