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白露染秋光 初心暖民生

2025-09-03 17:16:5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当清晨的露珠凝结成晶莹的白,秋意便在风里、叶间、田垄上悄然铺展。白露,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勾勒秋景的“调色笔”,更藏着对耕耘的礼赞、对民生的牵挂、对传承的守望。循着白露的足迹,方能读懂时序背后的民生厚度与时代深意。

  露凝沃野,是“颗粒归仓”的耕耘之诺。白露至,农事忙。此时的田野间,玉米饱满、棉花吐絮,稻穗弯下了腰,果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处处是“人勤地不懒”的生动图景。从田埂上农技员手把手指导病虫害防治,到收割机穿梭田间抢收秋粮;从种粮大户盯着墒情调整灌溉节奏,到村干部走村入户统计收成、对接销路,每一滴凝结的露珠,都映照着劳动者的身影,每一片泛黄的叶子,都承载着“饭碗端牢”的期盼。白露的“白”,是汗水浇灌的收获底色;秋日的“丰”,是耕耘坚守的民生答卷。唯有把田间地头的事办实,把农民的愁事解透,才能让“秋粮满仓”的愿景照进现实,让耕耘者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露润民心,是“枝叶关情”的守护之暖。“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老祖宗的谚语里,藏着最朴素的民生关怀。随着气温渐凉,养老院里的棉被是否晒暖?困难群众的过冬衣物是否备齐?偏远山村的老人是否能及时添衣保暖?这些“小事”,恰是民生“大事”。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去御寒毛毯,到社区工作者上门提醒老人添衣防感冒;从卫生院开展“秋季养生”健康讲座,到村干部排查危房隐患、加固门窗,白露的凉意里,总有暖心的行动驱散寒冷。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所谓“为民”,就是在时序变化中读懂群众需求,在细微之处传递政策温度,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季节交替时感受到稳稳的幸福。

  露映传承,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白露不仅是农事的“节气表”,更是文化的“活载体”。“收清露”的古老习俗里,藏着对自然的敬畏;“饮白露茶”的雅致传统中,透着生活的韵味;“祭禹王”的民俗活动里,承载着对治水先贤的缅怀。如今,这些传统并未消散——在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人们教孩子辨识白露物候,讲述节气故事;在文化广场上,文艺志愿者把“白露习俗”编进快板、小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在学校里,“节气课堂”带学生观察露珠变化、记录物候特征,让年轻一代读懂节气里的文化密码。白露的露珠会消散,但文化的传承永不褪色。守护好节气文化,就是守护民族的精神根脉,让传统与现代交融,让文化自信在时序流转中代代相传。

  白露为界,夏去秋来;时序更迭,初心不变。从田野里的耕耘到民生中的守护,从文化里的传承到时代里的奋进,白露不仅是自然的信使,更是奋斗的号角。让我们循着白露的指引,把耕耘的责任扛在肩上,把民生的温暖记在心里,把文化的根脉攥在手中,在秋光里书写更动人的民生篇章。(文/陈晓丽)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