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从“半条棉被”里读懂胜利的密码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宏大的战役叙事里,藏着无数像“半条棉被”这样温暖的细节,它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气势,却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来时路。
1934年,三位女红军在长征途中借宿湖南汝城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留给她。“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徐解秀老人的话,道破了军民同心的真谛。而这份“半条棉被”式的鱼水情,在抗日战争中更是化作了抵御外敌的磅礴力量。
抗战时期,这样的故事在神州大地处处可见。在河北冉庄,村民们为掩护八路军,家家户户挖地道、藏粮食,把自家的土炕改造成地道入口,把仅有的粗粮省下来给战士们;在山西平型关,当地百姓冒着炮火送弹药、救伤员,有的村民甚至推着独轮车,跟着部队转战数百里;在江南水乡,渔民们摇着乌篷船,为新四军传递情报、运送物资,用小船筑起了水上的“补给线”。这些百姓或许不懂复杂的战略战术,却明白“军队保家,我们护军”的朴素道理——他们把仅有的资源分给子弟兵,把最安全的地方让给战士们,用平凡的行动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军民防线。
有人曾问,装备落后、物资匮乏的中国军民,靠什么抵御住了装备精良的侵略者?答案就藏在“半条棉被”的温度里。那时的八路军、新四军,不仅是战斗队,更是工作队、生产队:他们帮百姓种地、修水利,教孩子读书、扫盲,用实际行动告诉百姓“这支军队是为人民打仗的”;而百姓也用最实在的方式回应——男人们参军入伍,女人们缝补军装、救护伤员,孩子们站岗放哨、传递消息。正是这种“军队把百姓当亲人,百姓把军队当靠山”的鱼水深情,让中国抗战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让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80年过去,“半条棉被”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时空。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不是要沉浸在历史的伤痛里,而是要从这样的小故事中,读懂“军民同心”这一永恒的胜利密码。如今,虽然没有了战火硝烟,但面对发展路上的新挑战,我们依然需要这份“半条棉被”里的初心——党员干部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百姓主动参与国家建设,像当年那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半条棉被”虽薄,却承载着最厚重的信任与担当。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铭记抗战胜利,传承“半条棉被”里的鱼水情,我们才能在新的征程上,凝聚起更多同心同向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文/韩胜飞)
- 聊诚评|八秩荣光映初心 砥砺奋进向未来202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