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以“全链条防控”织密伤害致残“安全网”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今天是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如同一盏温暖的航灯,照见了“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民生初心。唯有以“个人为基、家庭为盾、行业为梁、政府为纲、社会为翼”的全链条防控,才能让“健康生活”从口号落地为每个人的日常。
筑牢安全意识的“第一道防线”。个人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伤害致残的瞬间,往往始于“侥幸心理”:过马路抢一秒红灯、工地上嫌麻烦不戴安全帽、运动前跳过热身环节……这些“无所谓”的选择,恰恰是致残的“导火索”。预防伤害,先要把“安全意识”刻进骨子里:遵守交规是对生命的敬畏,正确佩戴防护装备是对自己的负责,学习急救技能是对风险的预判。当“防患于未然”成为每个人的行动自觉,伤害的“多米诺骨牌”就能从起点被阻断——这是“健康生活”最本真的底色。
守好日常安全的“最小单元”。家庭是伤害致残的“高发场景”。60%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老年人跌倒致残比例居高不下,看似熟悉的家居环境藏着不少“隐形杀手”:未安装防护栏的阳台是儿童坠落的“陷阱”,随意摆放的药品是老人误服的“风险”,老化的电线是火灾的“隐患”。预防伤害,要把“家庭安全”做细做实:给阳台装一道防护栏,把药品锁进抽屉,定期检查电器线路……这些“微小的改变”,恰恰是守护家人的“铜墙铁壁”。家庭的温度,就藏在“把安全放在心上”的细节里。
织密职业安全的“防护网络”。行业是职业伤害的“主战场”。建筑工地的坠落事故、生产企业的机器损伤、交通领域的交通事故,这些“可避免的伤害”,往往源于“管理缺位”。预防伤害,行业要扛起“守土有责”的担当:建筑企业强制工人佩戴安全帽、系安全绳,生产企业开展安全培训、规范操作流程,交通部门严查疲劳驾驶、超速行驶。更要借助科技赋能,用智能监控实时预警工地风险,用AI系统检测司机状态,让“被动救援”变“主动预防”——行业的责任,就是让每一位劳动者“带着安全去工作,带着健康回家门”。
夯实政策保障的“制度基石”。预防伤害致残,政府是“定盘星”。从《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实施,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从“残疾预防专项基金”的设立,到“伤害致残防控”等五大行动的推进,国家用政策织密“防护网”。针对儿童伤害,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针对老年人跌倒,支持社区安装扶手、改造防滑地面;针对职业伤害,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政策的温度,就在于“把民生需求写进制度里”,让预防伤害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凝聚协同共治的“全民合力”。预防伤害致残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社会组织可以开展“残疾预防知识进社区”活动,企业可以捐赠安全设备、赞助健康讲座,志愿者可以为老人讲解家居安全、为儿童普及交通规则。比如,科技企业研发的智能仿生手、导盲机器人,让残疾人更好融入生活;爱心企业用“反哺情”支持残疾预防,让“预防伤害”从“政府的事”变成“大家的事”。社会的力量,就是让每一份爱心都成为“健康生活”的注脚。
第九个残疾预防日,不是终点,而是“预防伤害”的新起点。从个人的“意识觉醒”,到家庭的“细节守护”,从行业的“规范担当”,到政府的“制度保障”,从社会的“协同共治”,每一份努力都在汇聚成“健康中国”的磅礴力量。预防伤害致残,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当全民都行动起来,“健康生活”就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每个家庭的烟火气,每个个体的安全感。这,就是残疾预防日最温暖的意义。(文/魏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