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世运之约:成都以体育为媒,书写中国开放新篇章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体育不止于竞技胜负,更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与世界对话的方式。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的举办,不仅是一场国际体育盛事,更成为中国展示开放姿态、推动城市升级、激活经济活力的重要契机。从赛事组织到文旅消费,从科技创新到国际交流,世运会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光谱。
开放之门:国际化的中国表达
世运会期间,成都以细致的国际化服务展现城市包容与高效。境外游客无需兑换现金,刷国际银行卡即可畅行地铁、购物消费;167个地铁站配备多语种翻译机,6000余名出租车司机完成英语培训,让语言不再是障碍。这种“无感通行”的便利,既提升了外国访客体验,更传递出中国拥抱全球的开放信号。萨尔瓦多游客的感叹、加拿大运动员在春熙路的驻足,这些细节恰是中国软实力的写照——开放不是口号,而是每个环节的优化与尊重。
经济活水: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世运会不仅是体育盛宴,更是经济催化剂。成都创新的“票根经济”模式,将赛事门票与文旅消费绑定,持票游客可享景区、酒店折扣,形成“观赛+旅游+消费”闭环。数据显示,赛事期间成都团购交易额增长50.8%,餐饮消费增长近60%,火锅品类增幅达52.7%。这种“赛事+文旅”联动,既激活本地市场,也让全球游客深度体验市井烟火,使短期流量沉淀为城市发展的长期动能。
科技赋能:节俭办赛的中国智慧
本届世运会践行“绿色、节俭、可持续”理念,27个场馆均为现有或改造场地,避免资源浪费。同时,科技让赛事更高效:智能场馆的无感通行、实时数据平台,展现了中国青年科研团队的创新力,使世运会成为“智慧赛事”典范。国际世运协主席盛赞其“彰显享誉全球的中国效率”,这种“科技+节俭”模式,既降低成本,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大型活动组织的成熟与创新。
文化共鸣:体育架起对话桥梁
世运会的意义远超竞技。外国运动员在茶馆学泡盖碗茶、街头体验蜀绣、酒吧聆听民谣,体育成为文化交流的天然媒介。成都既有古蜀文明的厚重,亦有现代都市的活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输出,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所言,体育“跨越文化和边界”,成都世运会正是这种跨越的生动实践。
世运会的成功,让成都收获国际赞誉,更让世界看见开放、创新、包容的中国。赛事证明了中国大型活动组织能力的成熟,更展现了通过体育与世界深度连接的智慧。当圣火熄灭,留下的不只是奖牌,更是共享的发展经验与文化共鸣。“世运效应”将持续发酵,成为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精彩注脚。(文/李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