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暑假的“隐形陪伴”:当屏幕成为孩子的“第二家长”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暑假本应是孩子们放松身心、探索世界的黄金时间,但现实中,不少孩子的假期却被电子设备悄然占据。手机、平板、电脑成了他们的“玩伴”,短视频、游戏、社交软件填满了他们的空闲时光。这种“隐形陪伴”潜藏隐忧——当电子设备成为孩子的“暑假保姆”,失去的不仅是时间,更可能是成长的温度与深度。
虚拟世界的“即时满足”与真实生活的“缓慢成长”
电子设备最大的诱惑在于它能提供即时反馈——游戏通关的成就感、短视频带来的短暂快乐、社交软件里的互动点赞,无不刺激着孩子的多巴胺分泌。然而,真实世界的成长往往是缓慢的:读完一本书需要耐心,学会一项技能需要反复练习,交到一个知心朋友需要时间磨合。如果孩子习惯了虚拟世界的“即时满足”,就可能对现实中的延迟回报失去兴趣,甚至产生逃避心理。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度依赖电子设备会削弱孩子的专注力和持久力。当碎片化信息成为主流,深度思考的能力便容易被消解。暑假本该是培养兴趣、沉淀自我的好时机,若被屏幕割裂成零散的时间碎片,实在可惜。
“沉默的陪伴”与“缺席的沟通”
许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假期安排,便默许孩子“自己玩手机”。电子设备成了“安抚工具”,短暂地解决了孩子的无聊,却也阻隔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孩子需要的不是无声的屏幕,而是有温度的对话——一次散步时的闲聊,一场共同完成的家务,甚至只是父母放下手机后的专注倾听。家庭是孩子情感成长的土壤,而沟通是灌溉这片土壤的活水。如果暑假里,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机器互动,而非与人相处,他们的共情能力、语言表达和情感认知都可能受到影响。电子设备再智能,也无法替代父母的一个拥抱、一句鼓励。
“被动的娱乐”与“主动的探索”
电子设备提供的娱乐大多是“被动接收”——算法推送什么,孩子就看什么;游戏设定怎样的规则,孩子就怎样操作。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习惯于被“投喂”内容,而非主动探索世界。相比之下,一场户外探险、一次手工制作、一本好书带来的体验,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暑假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从课堂中暂时抽离,去接触更广阔的生活。可以是观察一朵花的开放,可以是尝试做一道菜,也可以是和伙伴们组织一场小小的“冒险”。这些经历或许没有电子游戏的刺激,却能让孩子在真实互动中学会观察、思考和创造。
技术本无善恶,关键在于如何使用。电子设备可以成为工具,但不该成为孩子暑假的“主角”。暑假短暂,童年更短。别让电子屏幕成为孩子记忆里的“背景板”,而应让那些鲜活的体验、真挚的交流和自主的探索,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底色。(文/李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