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从“缅怀”到“践行”:新时代我们身边的“精神坐标”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清明的雨丝浸润着烈士陵园的石碑,七月的清风掠过卢沟桥的石狮,我们总在这样的时刻用仪式感打捞历史的记忆。但当人群散去、烛火熄灭,对先烈的追思不应如水渍般淡去。真正的“铭记”与“缅怀”,绝不仅是特定时刻的感动,而是让先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找到“活”的坐标,在我们每个人微光成炬的行动中生根发芽。
缅怀,是接过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撕开夜幕,也点燃了四万万同胞的抗争之火。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守护的,不仅是脚下的土地,更是“民族不灭”的信念。今天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熬红的双眼,与当年战士们瞄准敌人的眼神同样坚定。这些精神火种始终滚烫,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困厄中的坚韧不拔,是建设时的担当奉献。就像历史里“七七事变”留给我们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日期,而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钟,以及“自强才能自立”的不灭信念。
缅怀,是发现平凡处的精神星光
云南丽江华坪女高的凌晨五点,灯光比星星醒得更早。张桂梅拖着病体站在操场,喇叭里“别认命”的呐喊,与八十多年前卢沟桥头“冲啊”的嘶吼,隔着时空却共振着同样的频率——那是对命运的抗争,对未来的坚守。她用布满膏药的手,托起两千多个大山女孩的梦想,让“女性自强”的种子在滇西北的土壤里破土而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冲锋”?当年先烈为民族解放抛头颅,如今她为女孩们的人生战场铺路,精神的血脉在此刻紧紧相连。
缅怀,是让精神在行动中扎根结果
“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对先烈最好的致敬”。国家电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的张黎明,用31年抢修2万次的实绩注解这句话。2016年寒冬深夜,天津滨海新区一处变电站突发故障,上万户居民陷入黑暗。张黎明带着工具箱冲进风雪,在零下15℃的低温中连续抢修8小时。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合闸成功的指示灯上,他的工作服已冻成"冰铠甲"。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张黎明从“蓝领工匠”到“时代楷模”,30年职业生涯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夜晚,这就是红色基因在日常生活中的传递。
当我们把先烈信念化作让座的善意、改方案的较真和面对困难的倔强,便懂得最好的缅怀不是仰望,而是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让每个平凡的我们,都能成为新时代闪亮的“精神坐标”——这精神,我们接住了,更会让它如黄河奔涌,穿峡谷、越平原,生生不息,流向永远。(文/李娟)